|
 |
|
 |
|
食品安全该怎样检测苏州市将引入公众监管
本报讯(记者王孜)农药检测人员一口咬定每天有检测,被“检测”的摊位老板却声称自己从未听说过这回事,如此前后矛盾的一幕就发生在高新区索山农贸市场内。昨天,我市政协提案督查组现场抽查了苏州乳制品企业和农贸市场,检查结果喜忧参半,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将结合提案内容和《食品安全法》,对现有的食品检测机构进行适当整合,进一步加大全市食品日常性检测的能力和范围。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苏州的食品安全总体情况良好,但食品安全保障极为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敲响了警钟。为此,去年民建苏州市委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出了加强我市食品安全监控的提案,建议我市尽快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明确重点监控指标、监控品种等。提案上报后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先后组织药监、农林、卫生、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专题研究,并制订出可行的方案。
昨天一早,提案督查组为了深入研究方案,随机抽查了我市几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大部分单位的最终检查结果都符合安全标准,但在新区索山农贸市场,督查组还是发现了一些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漏洞。上午10点,一名督查人员发现农贸市场内一台电脑上显示的“农残检测数据统计表”有些不对劲——画面上该市场昨天检测的12种果蔬中,竟有9种都来自一位姓张的摊贩,另外3种则为自产自销产品。督查人员随即盘问化验人员,对方却回答不出这个张姓的摊位是几号摊,只是重复地告诉记者,市场内每天都有检测。随后,督查人员找到了这名姓张的摊主,一问之下,对方却一头雾水的表示,自己早晨忙着出摊,根本没看见化验人员来抽检产品。
这样的日常监测结果,让督查小组对其真实性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记者了解到,之前督查小组已有数次在其他农贸市场发现了类似情况,许多检验机构内的仪器已长久未曾使用。对于这种现象,不少业内人士都指出,市场管理方和市场摊贩存在共同利益,由管理方自行抽检确实存在着“捣浆糊”的嫌疑。
督查组的负责人还指出,目前我市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也存在着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的问题,今年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市将以《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为契机,对现有的食品检测机构进行适当整合,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项目。同时,我市今后还将逐步酝酿建立起第三方检测机构,进一步引入公众全面参与监督的监管模式,明确重点监控的指标和品种问题,逐渐通过真正市场化的监管体系,来完成日常的、可信的、信息可以公开的食品安全监管。
|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