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朔州:改造中低产田保粮食稳产高产
地处雁门关外,多半为丘陵山区的朔州市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在480万亩耕地中中低产田就占到了三分之二。近年来,朔州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实现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今年55岁的白根厚家住右玉县李达窑乡薛家堡村,长期以来老白一家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日子过的捉襟见肘。
右玉县李达窑乡薛家堡村民白根厚:当时土地纯粹就成了"三跑田",跑啥呢,跑水、跑土、跑肥。
在右玉县的大部分农村,类似老白这样的烦恼在中低产田改造之前较为普遍,全县9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改造任务相当繁重,右玉县农业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增施有机肥、土壤保水剂、改良剂、加厚耕作层以及新建土耕等一系列措施,大量的中低产田得到了有效治理。
右玉县李达窑乡薛家堡村民白根厚:现在通过改造以后,上内低、下外高,水、土、肥一点也跑不了,这相对来说产量肯定比以前翻了一番。
从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到饱水、饱土、饱肥的"三饱田",右玉县在中低产田改造中取得了可喜成绩,成为朔州市大力实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样板,朔州市农业部门针对各县区实际情况,大力推进高标准旱作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治理、节水灌溉高产高效示范田建设,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薄地培肥等新技术,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60万亩,其中坡改梯10万亩,改良盐碱地22万亩,旱薄地改造及培肥128万亩,惠及农民10万余人。
|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