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在松江工业区内,拥有数千员工的兆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专用电池被戴尔、三星等著名品牌电脑大量采购使用。
但就是这样一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在大多数员工的使用上不仅存在严重的超时加班问题,而且与大多数员工没有任何劳动协议。记者了解到,其所谓的雇佣程序就是与代理员工招收的劳务公司之间有一个简单的口头约定。
令人不安的是,松江工业区内不与员工签订合同的企业并非兆普一家,在工业区周围为这些企业代理招工的劳务所达几十家……
[事发起因]加班抵扣纠纷引发停工
从7月份起,兆普公司开始进入今年生产的高峰期,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企业内部却出现劳动纠纷的不和谐因素。
7月12日、13日两天,几十名一线的生产工人没有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以停工的方式表达对该公司新近发布的欠班抵扣规定的不满。事情发生后,公司部门领导多次赶到他们的宿舍协商,要求他们立即回去上班,但遭到拒绝。
原来,兆普公司在4、5月份因为订单减少,导致开工不足,使得许多员工的工作日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每月20.92个工作日。于是,公司试图在生产高峰期间,让员工用双休日时间以1∶1的方式抵扣欠班,但在抵扣期间员工没有加班费,直到所欠工作日全部补齐。
对于这样的抵扣方式,许多员工觉得吃了大亏。来自江苏的张鹏(化名)参与了停工。他是生产部的一名老员工,在这家企业已经干了一年多。他觉得应该按照2∶1方式进行抵扣,因为依据《劳动法》规定,双休日加班的工资是正常工资的2倍。
然而,员工们2∶1的想法遭到了公司高层的否定。
7月14日,公司对部分员工的停工行为作出回应。这天,印有公司人事科负责人和总经理亲笔签名的处理公告张贴在公司很显眼的地方,要求对于私自不来上班的员工,在部门通知后仍不愿来上班的,公司决定予以解雇,并责令当日搬离宿舍。
7月15日,受到公司解雇的巨大压力,张鹏同其他员工迫不得已接受了1∶1的抵扣规定,重新正常上班。停工就这样宣告结束,但张鹏和其他员工并没有从心底里接受公司的做法。
“公司的抵扣规定让我很心寒。”张鹏告诉记者,对于他们这些底薪400元左右的工人,没了加班费就等于少了收入的一半。他把2月份的工资单拿给记者看,其中依靠加班挣了681元。
“公司说1∶1的补偿规定完全符合劳动法,但我查阅之后并没有相关条文。”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张鹏说,他们将继续同公司的负责人协商。
[真相渐露]近千名员工没有签合同
但仅隔一天后,张鹏等人的想法发生转变,“我们打算放弃,我们这些员工连基本的劳动合同都没有,凭什么同公司再争论,纠缠下去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随意解雇。”
张鹏告诉记者,类似他这样没有劳动合同的员工在兆普公司占了很大部分,“除了那些从人才市场招聘过来的高学历人员外,其他一线工人很少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2003年3月,张鹏通过松江当地一家劳务所介绍进入兆普公司。为此,他向该劳务所交纳了800元中介费,之后在没有任何协议之下,他就被劳务所的人带到公司人事科。接着,在一个星期的前期培训中,公司负责人承诺,公司有固定双休日和正常假期,并在3个月试用期满后签订劳动合同。但3个月后,张鹏经考察合格得以继续雇佣,但所谓的劳动合同并没有人找他签。
等待了一段时间,张鹏询问部门负责人,得到的答复是,“以后同其他人一起签。”但时至今日,张鹏仍是“无合同工”。期间,他打电话给公司人事科,人事科让他问部门负责人,而部门负责人又叫他去问人事科。
|
| |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