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01年12月,阜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惟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正是这一年,阜新市总新一届工会委员会产生。5年来,阜新市各级工会组织以服务转型促进发展为己任,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阜新,近距离接触工会,能明显感觉到工会干部对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化为工作实践,就是对职工由衷的关怀和细微的体贴 转型是必需的,也是痛苦的。阜新经历着剧烈的阵痛,阜新也面临着一次重生。一面是经济转型,百废待举,一面是十几万产业大军转业转岗,贫困人员增加———面对如此严峻的工作环境和诸多新矛盾、新问题,阜新工会组织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全力帮扶那些暂时处于困境的下岗失业职工。对于职工群众的困难,他们从不回避,总是有求必应,设法解决,哪怕是写封信、打个电话,他们都认真对待,从不耽搁。 五龙煤矿职工康波患有严重的左腿主动脉血栓,因无钱医治而生命垂危。他未成年的女儿在绝望中给市总工会写了一封求救信。收到信后,市总马上派人前去了解情况。当天下午,市总工会主席周久才亲自赶往康波家中看望,当即从自己兜里取出1000元钱交到康波手里,并马上请来矿区工会主席和医院院长,研究如何给康波治病。在周久才的关心帮助下,矿区医院全力以赴对康波进行免费治疗,从而控制了病情,保住了性命,使康波和女儿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几年来,有多少人得到过市总工会的帮助,恐怕很难有人说得清。市总工会成立了职工救助中心,平均每天接待职工来访50多人次,每年春节、“五一”、国庆三大节日送温暖,全市工会走访慰问职工均在2万人次以上,每年筹资均达到200多万元。仅仅用于送温暖救助一项,市总工会每年就要拿出资金80多万元。 实施经济转型,核心问题是解决十几万产业大军的转岗转业。就业不仅是职工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转型成败和大局稳定的关键 5年来,阜新市工会把再就业工作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倾注了太多的汗水和心血。 2001年4月,阜新矿务局所属的新邱、东梁、高德三个煤矿因资源枯竭,正式破产。市总工会抽调28人,组成工作组,深入“三矿”职工住宅,入户走访。去年,阜矿集团主力矿井———海州露天矿宣布破产。市总工会前后8次到海州矿调研,并就有关剩余资源处置、职工安置等问题,向市委、阜矿集团公司等有关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为了帮助更多的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市总机关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连续5年,抽出近三分之一的人力,组成工作组,专门从事再就业工作;与各基层工会签订责任状,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再就业;内引外联,投亲靠友,与民营企业交朋友,想方设法安置再就业;加强职工再就业基地建设,与项目对接,与企业对接,在促发展中实现再就业。 阜新市工会抓再就业,可谓是真抓实干,讲的是“将心比心”、“以实对实”。他们向全会提出,“要把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去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做;要扎扎实实下苦功夫去做;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去做。”为抓出实效,市总工会再就业工作组兵分两路,一路分片包区,长年深入到街道、社区,把每一名下岗职工的自然情况、就业意愿等一一登记造册,为他们当好“媒人”。另一路长期驻扎北京、沈阳及周边城市,联系劳务输出。 阜新经济总量不足,岗位有限,煤矿工人技能单一,观念滞后,再就业工作面临多重困难。他们把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全方位开展“四送”活动———以送观念为先导,创造良好的心态环境;以送技能为支撑,提高职工就业能力;以送温暖为补充,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以送岗位为核心,坚持在参与中促进再就业,在帮扶中带动再就业,在发展中实现再就业。5年来,共举办再就业典型报告会200多场,举办近百场劳务洽谈会、对接会,帮助31045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举办下岗职工培训班406期,对13834人次下岗职工进行了再就业技能培训,岗位安置超过3万多人。 尽管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主线不能丢。越是就业紧张,越要维护好职工的劳动就业权。 随着阜新经济转型的深入,职工队伍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劳动关系更加复杂。阜新市工会根据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新特点,以开放的思维,提出了“借脑创新、借权发展、借力壮大”的工作方针,通过加强源头参与,借助方方面面的力量,创新和发展工会工作。 阜新有20万城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月人均156元)以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一直是市委、市政府,也是市总工会牵心挂肚的问题。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辽宁省率先在全国进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市总主席周久才主动请缨,担任了阜新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为职工利益奔走呼吁。 2002年初,辽宁省人代会召开前夕,市总工会联络阜新籍部分人大代表,提出了“压低门槛,扩大低保覆盖面”的提案,得到了省长的高度重视,省政府拨专款支持阜新的社保工作,使阜新享受低保人员从9.3万人增加到18.7万人,基本上解决了困难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职工参与管理与决策、维护自身权益的舞台。在取得市委的支持后,他们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签发文件,规定:凡企业重大事项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由过去的举手表决改为不记名投票表决,同时加强督促检查,提高了职代会的质量。为推进《工会法》的贯彻落实,从2002年开始,他们每年都提请人大、政协对《工会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他们还联合有关部门,连续3年分别对公有制企业实行厂务公开,落实职工合法权益情况和非公有制企业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缴纳基本保险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情况进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大检查,每次受检单位均达到近百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