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型:
频 道:
关键字: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标 题:促进“2030”青年就业是个系统工程
  日 期:2008/4/28  源 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选择职业道路、获取工作经验和技能、形成自我价值、开始自立并真正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但是,青年就业问题同样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根据世界劳工组织的报告,全世界范围内青年失业率要高于社会的平均失业率。上海的情况也是如此,2001年以来市劳动部门开展的多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失业主体从“4050”人员逐渐提前为“2030”人员。

  2005年上海3%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21—25岁、26—30岁、31—35岁三个年龄段中,没有工作的人数比例依次为30.89%、14.34%和12.69%。其中,小学、初中以及研究生学历的就业率比较高,而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学历人员的比例则较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此外,青年创业的比例也很低。调查还显示,未就业青年的就业意愿不强,25岁以上没有工作的青年中未曾找过工作的比例高达2/3左右。

  造成“2030”青年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原因很多,从外部宏观就业环境来看,新增劳动力年龄人口的不断增加、高校扩招造成的毕业生人数剧增、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经济结构升级带来的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城市外来劳动力的增加等都加大了上海青年就业的难度。而从个人原因来看,对工作环境和待遇过高的期望、就业技能的缺失、吃苦耐劳精神的不足、家长的过度溺爱,更让“2030”青年在就业竞争力上不具有优势。

  因此,促进“2030”青年就业再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家庭和青年个人的共同努力。

  对于学校来说,应适当控制大学生人数的过快增长,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让人才的培养工作与社会的需求紧密对接。

  对于政府来说,应帮助青年提高就业能力,创造有利于青年就业和创业的环境。可根据市场需要开展对青年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缺少实际经验的劳动力;应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鼓励青年就业而不是失业和一味“啃老”;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平衡本地青年和外来青年的用工成本;应通过财政补贴、向企业征税等办法筹集资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办好技校、职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等教育机构;要为有创业潜力的青年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支持和鼓励青年创业。

  对于青年个人来说,应改变就业观念,改变对工作条件和就业报酬的过高期望,主动走出家庭寻找工作机会,把握一切可能的机会选择就业岗位;应及时转变就业思路,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特定企业、特定职业的就业项目;要敢于接受市场挑战,正确对待挫折。对于家长来说,也要转变传统观念,在心理和资金上给予子女就业创业必要的鼓励和支持。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