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样一位人物,他叫冯鸿昌,打工10年时间,从学徒工到正式技工,再跻身技师行列,成为治理设备“疑难杂症”的“技术状元”。从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外来工,到为公司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现代工人,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鸿昌的成长经历是对“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最好诠释。 年轻人的理想就是能够成才,而成才有两条基本的道路,一是通过学校教育成才,二是通过刻苦钻研,自学成才。当然,走第一条路相对轻松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尤其是来到城市的农民工,往往是因为各种原因错失了这个机会而来打工的。所以,他们的成才只能依靠务工后的再学习。 对大部分农民工而言,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据农业部统计,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已达2亿人左右,在去年上半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劳务培训的近20%,其中初次外出就业接受过培训的占26.2%。面对这些由政府部门资助、形式多样,甚至是“订单”就业的技能培训,农民工应该抓住机会,积极融入,努力学习。而对于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到良好培训的农民工,那么依靠自身努力,奋发自学就变得非常重要。 冯鸿昌常说的两句话是,“年轻是我的资本,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不一定都要名牌大学毕业,但一定要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他在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寸步不离跟在师傅后面,认真学习每一个动作,每次完成一项维修任务,他都将师傅们在工作中对故障的判断、维修要领、处理方法一一记在本子上,逐一琢磨。冯鸿昌并不比其他外来工生活优越,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然而,他并没有仅仅把进城务工当成谋生手段,而是在困境中努力学习,把自己塑造成学习型青年,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前景的新城市人。 一方面,许多进城农民工苦于找不到工作,蹲“马路市场”慨叹就业机会少;另一方面,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急需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从当前用工需求来看,技术工人最急需、最紧缺,劳务市场上最抢手的也是技术工人,农民工只有学得一技之长,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而现在进城的农民工,很多都是80后的年轻人,正处在学知识、学技术的好年龄。时代在进步,进城务工的青年人为了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做一名有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就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要主动学、抓紧学、不断学。可以确定的是,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受教育的机会多,文化教育资源更丰富,只要有主动学习,不断进取的信念,就一定能像冯鸿昌一样开辟人生的一片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