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职工学习网  http://www.51xue.org.cn 情景站职业站文化活动中心企业大学职工之家 
首页关于百千万亿职业学习工程倡议书组织机构专家风采发起单位职业蓝本相关文章
中国职工学习论坛专题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全社会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百千万亿职业学习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全社会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百千万亿职业学习工程倡议书

    生逢盛世,国运隆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家崛起和民族振兴正当其时。 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

 “百千万亿职业学习工程”专题
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应当实现的十个转变
来源:中华职工学习网    发布时间:2007-08-07
 


  我国已经成为WTO的一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比较优势之一在于劳动力数量充足且价格低廉。重点发展技术较为先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给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新机制。近些年来,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得到更多的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教学领域的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把握职业教育的根本规律和时代特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采用真正有利于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拟对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应当实现的十个转变进行初步阐述。

  1.由重视为短期目标服务转变为重视为长期目标服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产生的建议书提出,终身学习是一个有多条通路的旅程,技术与职业教育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它不能仅局限向学习者提供某种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而应为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做更通用的准备。过去,我们更多地把职业教育看作是终结性教育,是为不准备继续接受教育的人直接进入就业工作岗位而准备的,而且这样的工作岗位是长期稳定的,甚至是终身的。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一个人一生接受一次教育、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情况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今后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自己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以及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直接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同时,也有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职业学校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可教育、可培训性的劳动者,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从远处着眼,增加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长期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服务,为今后的教育和培训创造接口和条件。

  2.由重视受教育者的共同性转变为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 受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受教育群体的共同性,同时强调社会共同愿望,造成“千人一孔,万人一面”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体系和学校不能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愿望,把很多教育体系和学校自以为是、大而化之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学生个性和个人愿望有时成为被批评和嘲笑的对象,造成教育教学中出现“目中无人”、“削足适履”的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人们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受到重视和鼓励。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愿望。职业教育就是要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而不是限制个性的发展、盲目扭曲学生的愿望。学校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欢迎学生的参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需要也应该为自己的将来负有更多的责任。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学生要负担相当一部分教育费用,职业教育就应该尽可能适应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在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学校应当通过补充或安排特别目标、特别内容的教学项目,组织学生兴趣小组、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3.由适应单一人群的受教育需要转变为适应多种人群的受教育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职业学校强调自己是正规的学历教育机构,强调在应届初中毕业生这个单一的人群中招生,而对其他人群的受教育需要重视不够,对教育市场开发不够。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普通教育机构也有类似问题。这种情况,造成我们教育结构体系封闭性强,各种教育机构的功能过于分割,也就限制了整个教育体系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客观上说,这在一定程度是由于我国教育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引起的。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教育发展中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情况,加之价值观的影响和学龄人口数量的变化,一些职业学校就会感到在过去那种单一人群中招生越来越困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建议书提出:“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应当设计成综合性的、广为覆盖的,以容纳所有学习者的需求,它应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无论是正规的或是非正规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都应是可以变通实施的模式,以便使下列人群能够接受:失业者、早期缀学者、校外青年、因居住地和距离原因处不利地位者、农村居民、土著人、城市中处绝望境地者、在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中和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很恶劣者、恶劣劳动条件下的童工、难民和战后复员士兵。”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向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终身教育与培训机会。我国职业教育就是要有这样的眼界和胸怀,千方百计地拓宽我们的服务空间和发展天地。

  4.由刚性的教育管理系统转变为柔性的管理系统 管理就是服务,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管理就是要为教学工作服务,而教学工作就是为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服务。没有这样一种认识,就会出现为管理而管理,有时甚至为了部门或个人利益来管理,严重束缚了一个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应有的活力。对于任何一个管理系统而言,没有柔性就没有适应性!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刚性,增加柔性,增强自身及时服务经济社会和适应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的实践证明,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是增加教学管理制度的柔性的有效措施。职业学校可以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个人愿望和条件以及就业需要再确定专业方向。可以允许学生跨学校、跨专业选择课程,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增加管理系统的柔性的另一个措施就是要把管理重心适当下移,要让实际承担责任的主体拥有更多的决策权,要从现行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向“客户推动”的模式。对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而言,应当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特别是地(市)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教学过程管理,同时扩大学校能动空间和自主权。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增加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柔性,不是要弱化管理、增加随意性,而是要增强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5.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传统教育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较为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动性。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设计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这种情况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对教师而言,必须研究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加强与工商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实践者,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停留在“教书匠”的位置上进行照本宣科。对学生而言,要通过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积极主动的投身教学过程,摆脱“排排座,听课课”的被动局面,通过小组学习法、项目工作法等来体验学习,进入积极思考和大胆实践的状态。

  6.由重视教材编写转变为重视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对任何一类教育而言,都是最需要有研究、有学问的环节。课程开发过程本来比教材编写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本来应该受到更多关注。然而,我国无论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都有过多地依赖教材的倾向,而对课程开发重视不够,有时甚至用教材编写代替课程开发。正是由于对课程开发重视不够,教材编写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为编教材而编教材的现象,加之教材编写者知识上的缺陷和对实际掌握的不够,以及教材更新周期较长等原因,导致教材内容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低,脱离实际的问题严重,学生学习的东西很可能是过时的东西。过分强调教材编写,还容易导致教师和整个教学活动对教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使教学中联系实际的和“鲜活”的东西越来越少。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是致命的!由于科技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不断更新。因此,更加重视课程开发环节,用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和课程开发的方法把广大教师武装起来,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结合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开发教学项目,组织教学材料。只有这样,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鲜活”起来,才能实现职业学校具有不断求新、求变、求异的特色,才能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生产技术进步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7.由重视专门技能转变为重视核心能力 近些年来,国际上对劳动者的各种能力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的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果还表明,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里,让青年人学习专门技能、为某一特定行业作准备是不够的;他们现在必须掌握核心能力,准备好在一生中进行多次工作变换。尽管国际上对核心能力没有一致的、具体的表述,但基本认为核心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等。2000年11月,在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青岛海信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指出,职业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性,严谨的工作作风教育,团队意识教育,培养自学的好习惯,为以后的事业发展打好基础。笔者前不久在河北和山西召开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领导的座谈会上,用人单位领导更关注的还是学生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是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这迫切要求我们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把适应一个岗位需要的技能培养,要通过课程整合,把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8.由重视传递知识、技能转变到重视发展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职业教育本来更应该这样。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上,而对发展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重视不够。现代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越来越要求员工具有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职业学校仅仅重视传递知识、技能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学校可以通过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把知识和技能本身放到它们存在的环境之中,即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学习。要体现这个思想,职业学校必须大力推行产教结合,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开发联系生产实际的教学项目,把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与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为学员创造在“做”中“学”的环境和条件。山东昌潍农校、江苏句容农校等学校走“专业产业化”之路,创造学生顶岗实践条件,使教学与生产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9.由运用传统教学媒体转变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从国际上看,信息和通信新技术正在推动着教育教学的革命,基于技术的学习方式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和采用,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我们习惯的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媒体无论如何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职业学校就是要不适时机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可以把讲课、演示和实验生动直观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边听、边看、边想,边做一体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海信息工程学校(原上海化工学校)与专业软件公司和出版部门合作,已经开发出工业分析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通过计算机进行学习的多媒体学习包,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高层次的现代教学媒体开发就是大力提高教育技术的信息化程度,加快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教育部正在积极推进《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以推动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

  10.由运用主观评价标准转变到运用客观评价标准 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经济、就业的联系更为密切,这是职业教育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评价,要强调客观性,就是要在社会认可度上下功夫。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经济社会提出的客观要求、客观标准。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是要以职业分析为依据;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如上所述,就是要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客观实际;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就是要选择社会认可的评价标准。这样的客观性才会使职业教育有真正的效益、真正的质量。我们现在评价教学质量所普遍采用的考试,在一定意义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游戏,学生取得的成绩仅仅表明教师所教、教师所考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社会实际的客观需要。在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职业教育是以让学生获得国家和行业组织开发的职业资格为导向的,这就决定了教育质量的客观性。我国必须进一步发挥宏观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资格制度,并大力在职业学校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实现这个转变的另一个思路就是考核的内容上和方式要从重视考核学生知道什么逐步向考核学生能做什么转变,并要把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结合起来。






 
 
主办: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承办: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办公室    中国全民终身学习促进会   
   技术支持:天下应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