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论发展新时期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

http://www.51xue.org.cn  2007/5/28 源自:互联网 【字体: 字体颜色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个论断,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文化是以多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民族文化体系。中国共产党代表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然也代表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规,建立了民族文化机构,抢救、挖掘并保护了一大批民族文化遗产,培养了一大批民族文化人才,组织了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和宣传活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激发坚不可摧的凝聚力。进一步引导少数民族先进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有着直接关系,而且对各民族和睦团结,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把握前进方向。
  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观念、理论、政策、实践等各个方面。实施这一新的伟大战略工程,首要的是全面准确地领会和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涵。****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面向现代化的民族文化,就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引导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文化。面向世界的文化,就是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文化。先进的民族文化善于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创新,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推进文化的发展,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面向未来的文化,就是不断创新的文化。面向未来,就是敢于超越过去和现在,突破现存文化形式的束缚,勇于摒弃自己文化中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因子;面向未来,就是有理想,敢于把自己的理想付诸文化现实,勇于创新。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今先进文化的表现形态。文化总是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的,没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就没有独立性,因而就不可能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了鲜明的民族特性和独立的品格,我们才可能对丰富世界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这里所指的“民族”,在不同的意义上,既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又可以理解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五十六个民族。从世界意义上来说,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从中华民族的意义上来说,它包含了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同样也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形式。因此,没有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应该是越来越科学的文化。科学的文化就是保持科学探索精神的文化,就是具有批判和创新意识的文化,就是拒绝愚昧、迷信和落后的文化,这对民族地区更具现实意义。因此,先进的民族文化应该是能够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民族文化源于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实践,它代表着少数民族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先进方向的文化,就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并且提升其文化素质的文化,就是让人民群众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不断享受文化的成果,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就是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文化。这是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功能规定。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不断地以自己的创造性实践丰富、培育、弘扬和发展着民族精神与优秀品德,并且把既有的理想和精神的追求推向新的高度。先进的民族文化,就是让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丰富,同时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二、 全面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具有深刻的经济内涵,同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深层次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建设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设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事关民族地区的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一是抓规划。少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但发展不平衡,需要按照时代的要求进行规划、整合、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民族地区应按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民族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规划中应包括民族文化的定位、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研究、人才培养、民族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化推进、文化经济政策等。二是抓阵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建设先进的民族文化的实际行动。当前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增长的需要,在城镇缺乏大型的、综合的、专门的民族活动场所,在乡村不少地方连看报、看电视的条件都没有。因此,国家应加大投入,帮助民族地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和民族文化博物馆,继续推进农村“村村通”电视广播工程,建设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等。对于经营性的文化设施,如演出业、娱乐业、广电影视业等,要深化改革,鼓励民间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向市场要效益。三是抓活动。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少数民族的文明素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组织、动员和吸引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他们喜爱的、有一定品位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去,感受文化的无穷魅力,陶冶情操,寓教于乐,是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并逐步走出以市场运作为主,推动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化, 带动民族地区旅游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四是抓队伍。文化事业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要发展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就应把文化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当前,主要问题是文化管理、创作、表演、研究的人才年龄老化,专业断层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民族文化队伍建设制度,确保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首先应倍加珍惜现有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尊重和理解他们的辛勤劳动;其次抓好人才培养,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育土生土长的优秀文化人才,增强发展后劲。第三应不断改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政治上、经济上关心爱护人才,多给一些政策上的支持,用待遇留住人才。五是抓整理。民族文化资源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但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珍惜,而且还应继承和弘扬光大。民族地区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挖掘、整理、研究民族文化资源为契机,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内涵。对于有失散可能的民族古籍、有失传可能的民族艺术、有失传可能的民族文物、有失传可能的民族工艺等应进行抢救性的整理;对于目前广泛流传的民族文化艺术,应进行总结提高,并不断创新,永葆艺术魅力。发展先进的民族文化,离不开各个民族的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离不开各种文化要素的协调互动,因此,民族地区应在整理的基础上,对民族的发展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
  三、 立足民族传统
     “一种文化传统,一经形成,便以精神文化的积淀形式对历史和现实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风干的尸骸,不是一种只具考证价值的古董,而是一种将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结起来,显示民族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生命力的东西。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愈是悠久、深厚,其生命力也就愈是强大。”传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凝聚在一个统一体中,使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着连续性和统一性。立足传统不是对传统文化全盘肯定,一切照搬,而是要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东西渗透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生活,分清其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确定它们能不能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成为现代文明建设的有用资源。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发展和变革的真正源泉。立足传统,就是要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创造性的转换,真正“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使之进一步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先进的民族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肯定民族文化对民族存在、发展的意义,提倡不能超越传统,但并不是说民族文化与先进文化是完全一致的,也不是主张回到传统中去,而是立足于实践,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可以为今天所用的东西。要想使民族文化不断的向前发展,就必须遵从文化发展的规律,即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进的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才能更新、发展。传统文化的更新,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自我更新,即发展过程中的“扬弃”。
  四、 借鉴学习
  文化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普遍性的品格,具有相互交流借鉴吸收的可能性。正确认识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吸取丰富的文化营养,是建设先进文化所必须的。历史证明,能否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学习先进文化,必须有现代文化自觉和文化意识,具备了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意识,就不会否认其他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就能够理直气壮地高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高举民族文化复兴的旗帜。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提出不论对外来文化和本民族的古代文化,都要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并把这种做法形象地比喻为消化食物,“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们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他还主张对传统文化采取“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即“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对一切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精华的剥离过程。学习先进,就要从现代化的需要着眼,以多维的价值尺度,对一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审视、剥离和筛选,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建设来说,重要的是让优秀的文化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相互吸收,形成一体,组成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新。任何一种文化要延绵不绝,关键在于它本身具有充分的新陈代谢能力,能够不断汲取外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化系统。这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的创新过程。从价值观来讲,文化创新就是要让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成为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精神资源,并在实践中实现价值转化,即从中发现可以满足建设现代文明需要的可用性功能,然后再通过实践使这种价值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存在。文化创新,最根本的是要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再创造。为此,一要摸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再创造的基础和依据;二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来观察、评估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三是以实践标准来检验再创造的成效。这就是按照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来检验对文化传统进行创新的结果。文化创新实践,就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构建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文化价值体系应该是由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 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价值导向。要建设这一价值体系,一是不能仅仅限于精神文化、观念文化的范畴,而应把构建文化价值体系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去。二是要具体分析三种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相容,据此来确定如何通过创新实践对其进行科学的“扬弃”和再创造。比如,针对我国物质文化落后的现状,要特别强调物质文化的基础性地位,大力加强物质文化的创新;针对制度文化中缺少民主法制传统的实际,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搞好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针对精神文化具有伦理性的特点,要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传统的同时,大力加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建设,特别是要抓好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等基础性的文化建设。三是要坚持以物质文化的创造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三种文化创新实践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总之,建设先进的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建设一种既批判、继承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民族而又面向外界的新文化的过程。这种新文化既不固守传统,也不照抄外来文化,而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及现代化进程的新文化。建立这种新文化必须高扬民族主体性的旗帜,要把民族的利益作为衡量、择取文化的标准。任何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利用,都必须有利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逐步建立起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民族文化系统。
上一篇文章: 关于临洮“花儿”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文章: 梅兰芳在兰州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