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谈对艺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

http://www.51xue.org.cn  2007/5/28 源自:互联网 【字体: 字体颜色
艺术教育是在传承和改良中发展的。目前,概念化、单一性、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还笼罩着我们的艺术基础教育。如在素描、速写、色彩、图案等课程的教学中,片面地把客观描摹对象的准确性视为惟一的标准,把它视为界定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的标尺。为了让学生达到这种所谓的标准,教师采取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照样画葫芦,机械化地一一背下来。甚至连画苹果都可以数字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教师教学思想守旧、教学方法落后有关。这种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方法体现在艺术课程教学上,把学生的创造力都遏制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灵气,缺乏创造力,缺乏自己的个性。笔者在教学中也有过类似的缺陷。前几年带学生去皖南写生,面对百年明清古建筑,当有学生提出写生示范的要求时,我毫无保留地身手相助,并按部就班地、公式化地传授了“秘诀”,似乎这是我惟一可以教给学生的方法。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以后的几天,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几乎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无个性。顿时,我感到自己的“秘诀”带给学生的并不是个性,而是“类型”。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说:“我们用笔和色去表现对象时,不是从属于对象的外观,而是从属于观察者所获得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作者的感受。”面对大师的教诲,回望我们自己这一代人在写生道路上的曲折历程无不感慨。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美术界处于单一的艺术环境氛围中,那时的写生风格是几代相传的“写实风”。只知描摹对象的外观,而无视自己置身于客观对象时的内心感受。但世界是何其博大,何其精彩,人的个性又何其丰富,何其鲜明。一个艺术工作者,面对对象的博大和精彩却不用内心去观照,只知照样画葫芦,作品自然也就失却了个性。没有了个性,作品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当改革开放的浪潮掀起,我们打开国门时却发现,国外的艺术殿堂竟是如此的笔法灵动,个性张扬。
  于是,我们才深深地感到,自己与世界有了多大的距离。而这距离的核心就是“观念”的差别。古人云,艺术创作要“外师造化,内法自然”。所谓“造化”就是大自然造物之神奇与伟大,这种神奇和伟大,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内法自然”就是不要刻意雕琢,要注重内心感受。这正如有人所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样,面对早晨相同的太阳,由于各自的偏爱、修养、个性不同,每个人的感受和表现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内心的感受,要用心而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事物。当然,描绘客观对象的能力是艺术入门的钥匙,应当掌握,但它并非是艺术表现能力的根本。它只是能力培养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创造美感的手段。在今天这个充满个性的年代,虽然表现艺术的手段很多,但真正打动人的艺术语言只能是依附于真情的感受,绝非是技法、形体、色彩、空间等形式内容。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用真诚去善待生活,用内心去感悟生活。做到了这一点,艺术表现形式就会自觉地向宽泛的、多元的、未知的方向去挖掘。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去认识传统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经过近一年的尝试,笔者在艺术基础课程(结构素描、色彩构成)教学时努力寻找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可能性,增加不同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最近一次的皖南之行的写生来看,学生作业形式感变化明显,并尽可能地把自己内心体验到的东西表述出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较好结合。
  因此,在艺术基础课教学中初步设定了五个方面的不同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添加新内容,使传统的艺术基础课程保持新鲜感,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
  1、具象写实。
  要求学生在充分展现描绘客观对象能力的同时,重在理解结构、色彩和造型,充分塑造客观对象的具象形态。同时,增加相应的辅助条件,改变常规的习惯的构图方式和常规的创作工具,并能借鉴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从而避免过去那种只教技法而忽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做法。
  2、概括写意。
  这是一种归纳、夸张物象神态的简洁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减法的塑造手段去表现客观对象。通过简练的用笔、归纳的色彩、传神的形态,锻炼学生对物象定义的外界主观处理能力,并能以不同的变形方法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对客观物体的敏锐感觉力,多向思维能力。摆脱“形”带给学生的束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师法大师。
  这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途径。要求学生在向大师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消化大师的经典之处,临摹大师的作品,补充和完善自身不足。师法大师是具象写实和概括写意的继续和完善,这是一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造型艺术在表现客观物体的结构、造型、色彩、意境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方法。
  4、主观处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要求抽取物象及形状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打散、分割和重新组合,这种从具象中提取出来的主观形态,可以通过运动的物象所形成的隐形流动线来表现自己的感觉;也可以用点、线、面与黑、白、灰来表现意想的图形;还可以像立体派那样把物象看成几何体来表现。这样我们就会充分认识到画面分割对视觉美感重要性。
  5、综合训练。
  它是上述四方面的补充。任何单一的练习都是有缺陷的,为了解决画面中出现的平淡无视觉中心等问题,采用以肌理、材料、色彩为依托进行革新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肌理的运用能使画面丰富耐看,若与题材结合,更能使画面耐人寻味,闪耀生辉。这是对作品创作形式的一场技术革命,大大丰富了艺术制作的范畴。材料的拓展是区别和界定不同造型艺术的标志。长期以来由于材料的限制,严重制约了画种的横向发展。当代艺术已发展到多极化的时代,各种艺术相互间的界线已不再那么分明。由于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原本每一个画种使用单一的、固定的材料变得多元化了。由于综合性材料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得画种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普遍,面貌越来越多。色彩的调子在画面气氛意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强烈的对比和朦胧的调和是先于形而成为第一视觉印象。色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就看如何搭配组合,色彩的冷暖关系、虚实关系、纯度关系,是在对比中形成的,离开色彩对比就没有色彩的调子,反之则让人赏心悦目。
  教无定法,贵在探索。上述所论是笔者在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点探索,其目的是想对艺术教育的传统课程进行改革,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注入新内涵,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