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新的进展与挑战

http://www.51xue.org.cn  2007/6/11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三.水文科学与水资源安全
  7月18-27日第6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在荷兰的马丝特里特(Masstricht)举行。大会对过去水文水资源研究进行总结,对未来水文科学的发展进行展望。会议由4个专题学术大会(Symposium,简写为S)和6个学术研讨会(Workshop,简写为W)组成。会议主要集中在水文科学基础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研究两个方面:
  1. 水文学基础研究
  S4. 土壤-植被-大气转化方式和大尺度水文模拟
  WS4. 高山地区水文过程与冰圈作用
  WS2. 水文长期变化与气候影响
  S3.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WS6. 海岸湿地水文的演化
  2. 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研究
  S1. 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危机 
  S2. 区域水资源管理 
  WS1. 全球变化与洪水预报
  WS3. 信息技术在可持续水管理的作用
  WS5. GIS & RS在土壤侵蚀和水质变化的应用
  特别需要指出,由于全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问题愈来愈突出,给水文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即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问题。IAHS会议的S1-S2,主要研讨这些国际国家和区域尺度急迫的问题。关于S1和S2的研讨内容题目摘录如下:
  S1:水胁迫下的社会经济发展(E . Servat) 
  水源丰富,资金缺乏,水工业能否继续生存尚未可知。
  ·健康部门希望从水文学家那儿得到什么?
  ·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中对水文数据的需求。
  ·多学科综合研究—对水危机的响应。
  ·食物保障中的水资源及管理。
  ·洪水控制与城市排水系统管理。
  ·全球水协作计划
  S2 区域水资源管理
  S2-1 过去水管理的经验与教训(A. Schumann M.C.Acreman,M.Marino):
  ·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及其在实际水管理计划中的实现。
  ·可持续水库发展—津巴布韦实例研究。
  ·Yamuna 河流域的可持续区域水管理:Delhi区域的实例研究。
  ·Limpopo河: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和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
  ·中国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管理经验的启示。
  ·印度干旱地区过去管理实践经验总结。
  ·水坝功能新探——一个不应忽略的问题。
  ·Dehli区域水资源管理的一体化进程:问题与展望。
  ·北尼日利亚半干旱区域的Hadejia河上建坝的影响:对未来管理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及供水管理模型。
  ·澳大利亚富营养化进程的现阶段研究。
  ·城市水计划书——印度班加罗尔的实例研究。
  ·水资源系统中相对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框架。
  S2-2 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管理 (夏军,D.Rosbjerg,G.Schultz )
  ·为保护水生态系统的整合水质与水量的数学生态模型的发展。
  ·欧洲地下水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指导方针。
  ·清除河岸异生植被是否为一种有效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管理。
  ·河流管理可视化中的变换系统边界。
  ·改善环境中被忽视的因子——监控。
  ·加入风险基金平衡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压力之间的冲突。
  ·使用风险分析提高水资源系统模型的效率和精度。
  ·整合水资源管理中的角色分配。
  ·Volta流域的水资源竞争。
  ·复杂水环境管理中的空间适应方法。
  S2-3 水资源管理的方法 (R.Davis,S.Walker )
  ·流域水平上的水资源管理整合模型。
  ·提高以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的模型的精度——水管理中的一种好的建模实践。
  ·持续性水系统的水力学标准。
  ·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实现的河流洪水预报。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的不确定因子的概率特征。
  ·研究城市化 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一种流域水文模型。
  ·水、氮循环的一种大尺度评估模型——在Elbe河流域的基础研究。
  ·基于地形学和土壤水文学的湿地 重建计划方法的发展。
  ·英格兰西南部Dartmour地区放牧对水文的影响。
 四. 21世纪水文科学的发展机遇与展望
  传统的水文学研究只考虑水量的自然变化,现代水文循环需要考虑地球生物圈、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代表国际地球学科发展前沿,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 (Biosphere Aspects of Hydrological Cycle,简称BAHC)是IGBP的核心之一。它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以科学地解释:植被是如何与水文循环的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改变陆面生态过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是大尺度人类活动改变了陆面覆盖?还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缘故?这些影响变化的水文后果如何?通过这些研究,为认识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评估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保护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基础依据。
  通过7月在荷兰举行的IGBP和IAHS国际学术大会可以清楚看出,变化环境(即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成为21世纪水科学研究的热点。根据二十一世纪IGBP发展方向,国际上的BAHC研究重点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小尺度水、热、碳通量研究;
  ·地下过程作用的评价;
  ·陆地-大气相互作用的参数化;
  ·区域尺度土地利用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全球尺度植被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系统稳定与传输的影响;
  ·山区水文学与生态学;
  ·开发全球数据集;
  此外,还有两个交*研究问题:
  ·设计、优选和实施综合的陆地系统实验;
  ·情景发展与风险/脆弱性分析。
  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及其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是国际国内地学领域积极鼓励的创新研究课题。结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碳循环过程的水循环研究,是一个新的交*方向。研究的热点问题有:
  问题1:全球变化与水文循环问题
  它需要研究回答:全球变化对区域水循环规律?过去对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联系/作用是如何认识?现在又是如何认识水资源的演变?其规律是什么?
  值得指出的是,过去在气候系统与陆地水文循环之间存在一个误区,即长期以来,水文学者把气候看作是静态:一个地区的气候是指某种统计的平衡,WMO规定系列30年的平均作为准平均,用极差/标准差描述气候变异。对陆地水文过程研究方面,认为长序列水文均值是稳定不变的,年径流出现的丰、枯现象,被看作围绕均值的周期变化。水利(水资源)工程设计:要求的水文计算都是以几十年-几百年时间尺度的水文过程稳定不变为前提。未来被看作是过去的重复或外延。例如,水资源的保证率有W75% ,W50% 等;设计洪水有千年设计和万年校核等。另一方面,在气候/天气过程研究中,长期以来 气候学者把陆地水文看作是静态,气候/天气过程研究仅仅到降水为止,较少研究流域水文循环动力机制与反馈作用。例如, 天气模式研究中仅设置若干参数代替水文过程变化和空间分布,认为陆面水文-生态的作用也是稳定不变的。例如,许多GCMs对水文循环作用过程考虑相当粗糙,平面无径流联系与循环过程。但是,现在人们业已认识:一个地区的气候 /水文循环过程并不处在统计的平衡状态,而是以不同尺度变化(年际、十年际、百年际-千/万年际变化)。决定气候变化因子不仅仅是大气内部的过程,还有大气上边界(太阳行星系统)和下边界(陆地水文-生态、海洋系统)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20世纪科学研究与进展显示:陆面生态系统对大尺度水文循环有十分重要的反馈作用。因此,全球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21世纪水文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因此,特别需要大力加强水文学家与大气物理学家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全球-陆地-区域-流域尺度水文循环”科学基础的研究。
  问题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水资源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及水资源有那些主要影响?人类活动如何对水的变化规律产生影响?有什么地区、区域特征规律?如何量化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水资源的变化及影响?这是近代水科学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在IGBP科学大会上,特别强调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水循环、碳循环的关系。需要研究从“点”-“典型流域“的水循环机理、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的相互作用,“大气-土壤-植被”界面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规律;开拓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中的非线性机制研究;创新“分布式流域水文循环模型”,量化区域水文循环演化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影响关系,为认识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的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支撑。
  结合中国的实际背景,人类活动影响是惊人的。例如,在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建国后洞庭湖围垦1700余平方公里;鄱阳湖围垦1400余平方公里;荆北所有通江湖泊被堵闭,减少调蓄长江洪水面积约5700余平方公里。建国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约有 1/3以上湖泊面积被垦殖;损失湖泊面积13000 余平方公里,相当于五大淡水湖泊面积总和的1.3 倍;损失湖泊容积500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三峡水库调蓄库容的 5.8 倍,淮河年径流1.1 倍。建国后,中游长江干流河道内的江洲河滩几乎全部被围垦。据不完全统计,围垦面积约1213平方公里;城陵矶至螺山江段河床变迁剧烈,泥沙淤积问题严重。98洪水后,国家提出治理长江32字方针:“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移民建镇、以工代赈、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但是,如何退田还湖?如何平垸行洪?认识人类活动(湖区开发、三峡工程)对水循环关系影响水科学基础问题,都是十分重要又十分现实的问题。
  在中国北方,人类活动剧烈。例如,在华北地区,水文循环机理比较复杂,它不仅与陆地表层系统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而且与农业开发、都市化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直接相联。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改变了水循环自然变化的空间格局和过程,加剧了水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复杂性。过去有关部门在华北水资源方面做了相当的工作。但是,在华北地区究竟缺多少水等基础方面仍分歧较大。有人认为在华北通过自身的节水和提高用水效率可以解决水资源的需求问题;有人认为即使南水北调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争论问题的科学问题焦点是: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华北地区水循环演化规律是什么?如何科学测算华北地区可供水资源量?华北地区节水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如何保障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安全?争论的原因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情况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演变格局与过程机理,有待重新认识;受人类活动影响等变化环境下的华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测算科学依据不很充分;水资源安全与生态需水、节水潜力、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量化关系需要研究。因此,开展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总之,21世纪水科学的挑战问题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是陆地水循环演化格局、过程与机理,即:
  ·如何对水、碳和能量在土壤~植被~大气界面交换中的变化进行认识?
  ·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时空演化有哪些特征规律?如何识别和量化?
  ·水循环物理过程在不同尺度(宏观/中观/微观)是如何联系、影响与作用的?
  ·如何评价那些由于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变化而导致的陆面性质的改变,这些变化又影响陆地水循环过程变化和空间格局的变化?
  回答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认识陆地水循环演化格局的空间信息支撑系统、陆地水循环过程变化的实验研究支撑系统和可定量描述自然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的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等。这需要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国家水平/国际间的水文科学实验、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水资源理论创新研究。这是21世纪水科学发展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IGPB,WCRD & IHDP, Abstract Volume of Challenge of a Changing Earth, Global Change Opening Science Conference, 10-13, July, 2001, Amsterdam, Netherland.
  [2] The 6th Scientific Assembl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 (IAHS), Abstract Volume of A New Hydrology For a Thirsty Planet, July 18-27, 2001, Maastricht, Netherland.
  [3] Turner B.L.II et al., 1995, Land-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Science / Research plan. IGBP Report No.35 and HDP Report No.7. Stockholm and Geneva.
  [4] 李秀彬,1996,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51(6):553-557
  [5]黄秉维,1997,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1).地理学报,51(4)
  [6]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99年,“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
  [7] Chen J.Q. and J. Xia, (1999) Facing the challenge: barriers to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hina,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44(4), 507-516.
  [8] Xia Jun and K. Tackeuchi (1999), Barriers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Guest editors for Special Issue,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44 (4), 503-505
  [9] 魏文秋, 夏 军, 现代水文学与水环境科学研究与进展,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1999.4.
  [10] 夏 军,2000年9月,水文学科发展与思考,中国科学基金,第14卷5期, 293-297.
  [11] Rodda, J., Whither World Water?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Vol.31, No.2, 1-7,1995.
  [12] Schultz, G. A., A Change of Paradigm in Environmental and Water Science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Resources & Environment Research: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Vol. I , Kyoto, Japan, Oct. 29-31, 1996, 1-20。
  [13]夏 军,水文学研究与进展,水利水电技术,200期专集, 1998年6月,4-7.
  [14] IUGG, Volume A and B,XXII General Assembly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July 18-30, Birmingham, U.K,1999. 
  [15] Liu Changming et al., Sustainability and possibilities for Water Conservation in North China Plain, A Cooperative Project of the CAS, IGBP-BAHC, IGBP-GCTE, IGBP-DIS, IGBP-GAIM, HDP and EARG, Report No.4: Biospheric Aspect of Hydrological Cycle (BAHC), edited by Brad B., Karlsruhe, Germany, June, 1994, 26-30.
  [16] Huang, G.H., and J.Xia (2000), Barriers to sustainable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J.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epted in September 1999.
  [17] 夏 军,1993年4期, 水文尺度问题,《水利学报》, 32-37。

[1][2]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