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谈古建筑火灾特点及补救措施

http://www.51xue.org.cn  2007/6/28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1 引言

  古建筑一般指古人遗留下来的距今有较长历史年代且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主要包括寺院、庙宇、宫殿,楼阁、古塔、宅院等。这些古建筑除了本身的历史价值外,其内部陈列的各种古代雕塑、壁画、文物等更具不可再生性,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单位几乎都是宗教、旅游活动集中地,是文物保护的重点,同时也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古建筑除少量的建造在城市市区或近郊外,绝大部分建造在远离城市的大山深处或湖泊、江河附近,交通不便,行车困难,尤其是消防车难以到达,这是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古建筑有独立建筑或建筑群,其结构多为砖木或纯木结构的三、四级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加之年代久远,其木结构特别干燥易燃,如果发生火灾,火势难以控制,极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如2004年5月5日15时40分左右,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建瓯市崇仁寺因未完全熄灭的香烛复燃发生火灾。但因该寺庙坐落在半山腰,山陡路窄,消防车无法到达火灾现场,施救工作十分困难。尽管指挥员迅速组织近百人开辟防火带,阻止火势蔓延。但大火仍烧毁了整个寺庙,一座千年古寺顷刻间变成废墟。
  国家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历来都很重视,公安部曾颁布《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出台了加强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地方法规。但因多种原因,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因而古建筑火灾时有发生。如2003年1月19日18时40分许,著名的武当山遇真宫突发大火,火灾来势凶猛,尽管消防官兵奋力扑救,但终因武当山没有消防站,灭火不及时,遇真宫主殿化为了灰烬。
  古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不可再生性,每次火灾之后,许多珍贵文物和古建筑均被化为灰烬,让世人痛心不已。如1985年4月7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广大藏族同胞尊为神圣佛地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寺的大经堂,因灯烛引燃可燃物发生火灾,连同正在展出的1000多件极为珍贵文物、经卷、珍宝被无情大火毁于一旦,供4060名僧众诵经的大经堂变成了废墟,其损失无法估量。因此,面对古建筑的无情大火,研究和探讨古建筑火灾的扑救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古建筑火灾特点人手,探寻古建筑火灾的扑救措施,旨在寻求古建筑单位如何能及时发现并扑救初起火灾,公安消防队或专职消防队能有效地控制和扑灭发展阶段大火的最佳方法。

2  古建筑火灾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有众多的古建筑被毁于火灾,如今幸存下来的绝大多数古建筑也历经过火劫。据有关资料显示,建国后的55年里,我国有数百座古建筑遭受 过火灾不同程度的洗劫,使古人留下的许多珍贵文物古迹化为灰烬而不复存在,其损失无法用金钱估量。古建筑发生火灾有其客观原因,但多数与人为因素有关。由于古建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火灾特点主要表现为“三易四难”。

2. 1  古建筑易发生火灾

  古建筑主要结构多为木材,下部大多以高大台基相托,上立木柱以支承巨大的屋顶,用大量木材加工制作斗拱、梁、衍、椽、望板等构成的大屋顶,包括天花板、藻井部分架于立柱上部,顶上以灰背、陶瓦、鎏金瓦等覆盖。据有关部门测定,我国古建筑的火灾荷重以木材计,每平方米就达几立方米至几十立方米,比一般建筑高出几十倍至数百倍。古建筑中的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含水量很低,特别是一些枯朽木材,由于质地疏松,产十燥的季节,遇到火星也会起火。因此,古建筑就其
本身而言极易发生火灾。如2004年5月11日凌晨4时左右,一声惊雷过后,山西稷山县大佛寺突发大火,寺中古建筑高二层的大殿很快被大火烧毁坍塌化为废墟,所幸殿内的土雕大佛损伤不大。稷山大佛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中大殿内的土雕巨型释迦牟尼像,身高20余米,宽7米,气势宏伟,在全国实属少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该佛险些毁于火难。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建筑已成为旅游和宗教活动的集中场所,更为人们游玩和观光的胜地。但举行大型宗教活动时燃放烟花爆竹,古建筑内采用木板等可燃材料搭建临时用房,寺院内私拉乱接照明线路,朝拜中烛火通明,游人吸烟后乱扔烟头,都成为古建筑火灾的重要因素。

2. 2  易形成“火烧连营”
  
  古建筑一般在总平面布局上成组、成群、对称布置,形成格局。殿堂之间往往用木质廊子相连,层层叠叠,组成“四合院”和“廊院”两种格局,像北京的故宫、浙江的普陀寺、灵隐寺、山西的乔家大院等。绝大多数古建筑在布局上很有规律,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以单座建筑构成庭院,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形式多样的建筑群,其规模壮观,气势雄伟。但由于廊道相接,建筑相连,建筑群内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少有消防通道,如果其中一处起火,火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则连的建筑很快出现大面积燃烧,既不利于安全疏散,又容易形成“火烧连营”,致使古建筑大面积地被烧毁,甚至整组建筑荡然无存。此外,古建筑中的各种木材构件,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性能。古建筑屋顶严实紧密,在发生火灾时,屋顶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迅速导致“轰燃”。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再加上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有的古建筑更是建在高山之巅,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燃烧猛烈,更容易形成立体燃烧。

2. 3  易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
  
  古建筑火灾不同于普通建筑火灾,火灾中往往使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古迹被毁,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一些古建筑火灾除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外,还在国内外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如2003年1月19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中重要宫庙的主殿遇真宫在大火中全部烧毁。此次火灾事故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质疑。1994年11月5日,甘肃省禅定寺发生火灾,800年前建造的讲经堂及佛舍利塔、生骨塔等文物被毁,给佛教界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1990年1月25日,青海石藏寺大经堂因挂在佛像前的绸缎被风吹落在油灯上引发大火,烧毁了大经堂和殿内的佛经、佛像等文物,直接经济损失达313万元,另有7名喇嘛在火灾中受伤。

2. 4  初期火灭扑救难
  
  有专家称,古建筑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松懈状态,是引发火灾的最大隐患,更是古建筑火灾造成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古建筑单位缺少消防组织,缺乏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消防自救能力差是多年来存在的极为普遍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古建筑单位,至今未建消防站,消防安全硬件建设投入少,必要的灭火火设施器材缺乏,自防自救能力弱。如很多古建筑单位没有火灾监控系统,对初起火灾不能及时发现,更谈不上及时扑救。一些远离城镇的古建筑单位,人员的主要成分是和尚、道士、尼姑等,这些人数量少且很多年迈体弱,又未进行过扑救初起火灾的训练,再加上没
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往往在火灾初期既不能及时发现,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扑救,造成初起火灾扑救难的尴尬局面。如2001年6月23日凌晨,杭州抱朴道院发生火灾,由于消防车上不了山,道院无消防设施,火势迅速蔓延,最终烧毁古建筑800多平方米,还造成道院内人员2死2伤。

2. 5 消防车到达火灾现场难

  我国古建筑的分布多远离城镇,建在环境幽静的高山深谷之中。建造时一般都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建筑峻峭,随坡就势,院落相错,山水相映,通路曲折逶迤,构建在山腰、山顶或处于深山环抱之中,人员徒步到达都非常困难,消防车更难以靠近,有的根本无法到达失火现场。如泰山、九华山、武当山、华山等许多名山上的古刹道观,根本无车道可通。和尚、道士、尼姑、游人、香
客只能沿石级攀登,消防车到了山前就无法前行了。这些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只能靠自救。少数建在城镇附近的古建筑,也大都道深巷窄,红墙夹道、门槛重重、台阶遍布、高低错落,普遍存在“四高二窄一无”的问题,即建筑形体高、院墙高、台阶高、门槛高、过门窄、过道窄、无消防车通道。这些古建筑发生火灾后,消防队即使及时赶到现场,消防车也无法驶入或靠近古建筑实施灭火。

2. 6  有效控制火势难
  
  形体高大是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许多殿堂内净高度都在10m以上,有的达到几十米高度,再加上地势高差,一般消防水枪的充实水柱长度很难满足灭火需要,射流难以到达火点,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火势。尤其是在大屋顶内燃烧时,如把水流射向屋面,只要屋顶未塌落,则水流射上去便毫无保留地流下来,很难达到控制火势和消灭火灾的目的。木质结构是古建筑的又一显著特点。火灾情况下,这些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燃烧猛烈,蔓延迅速,加之古建筑所处环境通风条件好,空气对流快,灭火人员要有效控制火势显得非常困难。

2. 7  灭火用水保障难
  
  古建筑远离城镇,靠山缺水,这是困扰古建筑单位消防安全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有的古建筑所处位置人烟稀少,周围很大范围内没有消防水源或距离水源很远,连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万一发生火灾,往往因为没有灭火用水而使小火酿成大灾,造成惨重损失。扑救古建筑火灾的主要灭火剂应该是水,而绝大多数古建筑单位水源缺乏,火灾时不能保障消防用水。如2001年11月25日凌晨3时许,陕西佳县的明代古建筑群道教圣地白云山庙宇因被人纵火而发生大火,五龙宫正殿及殿内所有的建筑及设施均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失火的五龙宫古建筑属砖木结构,因时间久远而干燥易燃。庙内无消防用水,人们只能用自来水管灭火,或上山取水,给灭火带来很大困难。

3  古建筑火灾扑救措施

  根据古建筑火灾特点和古建筑单位所处的不同环境,古建筑火灾扑救必须坚持失火单位自救为主的原则,这样可以及时地发现火灾,有效地扑救初起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国家文物、宗教、旅游等有关部门在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中,应针对不同的古建筑,从自防自救的原则出发,加大对古建筑消防安全设施的投入,使其具备最基本的灭火条件,为能及时有效地扑救初起火灾奠定物质基础。

3. 1  初起火灾扑救措施
  
  古建筑所在单位是扑救古建筑初起火灾的主体,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必须充分做好灭火准备工作,如设置必要的固定消防设施,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必要的消防安全培训,制定灭火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等,以应对突发的火灾事故。

3.1.1  及时发现初起火灾。

  这是有效扑救初起火灾的前提。古建筑所在单位要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火防盗监控系统等,全天候、全方位、多角度实时监控,以及时发现火情。除此以外,还应建立防火巡查制度,对重点部位、用火区域、人员集中场所等,实施每日或夜间防火巡查,以便及时发现初起火灾。只有及时发现,才能有效扑救。

3.1.2  迅速组织人员扑救。

  这是有效扑救初起火灾的关键。初起火灾本身燃烧范围不大,火焰温度不高,是灭火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就会有效扑灭初起火灾,减少火灾损失。因此,古建筑单位只要发现火灾,就
应及时组织人员迅速展开灭火。灭火时首先应利用固定设施灭火,同时可充分利用配备的移动式灭火器材扑救火灾。灭火要坚持“救人第一,集中力量灭火;先控制、后消灭;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集中全力保护好文物,避免重大损失。

3.1.3  快速准确报警。

  不论是城市的古建筑,还是远离城镇的古建筑发生火灾,在单位自救的同时都要及时准确地向当地公安消防队或专职消防队报警,并讲清火灾情况,以求消防队及时赶到,快速扑灭火灾。如1995年2月14日凌晨1时30分,云南昆明西山华亭寺大雄宝殿突发火灾,寺内的和尚、尼姑和留宿的香客立即呼唤众人并组织救火。但直至凌晨2时15分人们才想起向“119"报警。此时,火势已发展到剧烈燃烧阶段,火焰高达30多米,整个华亭寺庙弥漫在浓烟烈火之中。

3.1.4  重点保护、疏散文物。

   扑救古建筑火灾的重点是及时有效地保护和疏散那些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因此在组织灭火时,要正确选择灭火剂,不能用水扑救的要改用干粉或二氧化碳等无水渍损失的灭火剂,以保护文物古迹不受损失。对于那些能够疏散的文物,要组织人员及时疏散,避免受损。

3.1.5  配合消防队灭火。

  当消防队到达现场后,失火单位应积极配合消防队灭火。如及时提供失火部位情况、应重点保护的部位、消防水源情况、其它灭火剂和灭火器材配备情况等,以协助消防队及时扑灭火灾。

3.2  消防队的扑救措施
  
  各级消防指挥员要高度重视古建筑火灾的扑救。由于古建筑火灾具有许多特殊性,因而在灭火的组织指挥、战术运用、灭火行动中应依据火灾现场的具体情况而灵活组织。其基本要求是:消防队接到报警后要及时赶赴现场,有效地组织扑救,全力保护文物,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3.2.1  制定灭火救援预案。

  古建筑一般都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队在平时应熟悉古建筑情况,制定好灭火救援预案,并适时进行演练,达到熟悉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重点部位、文物古迹分布等基本情况。对于城市或城市近郊的古建筑要详细了解,对远离城镇的古建筑也要基本熟悉。预案制定要讲求实效,符合实际,切不可闭门造车,为打有准备之仗奠定坚实的基础。

3.2.2  集中调集灭火力量。

  消防队在接到古建筑火灾的报警后,首先要按预案及时调集灭火力量,一般以大吨位水罐车为主。对于远离城镇的古建筑发生火灾,在调集灭火力量时一定要考虑道路交通情况,尤其是建在山上的古建筑发生火灾,更应考虑消防车能否到达火灾现场。如果难以到达,则应及时与当地政府或有关
部门联系,迅速调集古建筑附近的村民、民兵、驻军等人员赶赴现场进行灭火。不论哪种情况,在调集灭火力量时,均应一次性、集中、迅速、就近调集,不要“零打碎敲”,舍近求远,以免延误时机。

3.2.3  及时准确侦察火情。

  消防队在到达古建筑火灾现场后,指挥员首先要组织力量及时、准确、快速侦察火情,迅速查明起火部位、火灾发展趋势、火势威胁文物的程度,需要重点保护的文物,是否可能产生飞火等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灭火战术和扑救措施。火情侦察要贯穿于灭火战斗的始终。随着灭火进程的不断深人,尤其是人员进入古建筑内部灭火或疏散文物时,更要准确观察古建筑的安全状况,防止屋顶或墙体坍塌而造成灭火人员伤亡。

3.2.4  灭、疏结合,重点保护。

  扑救古建筑火灾的重点是保护历史文物,各级指挥员在灭火指挥中一定要明确这一指导思想,这是与扑救一般建筑火灾最大的不同。因此,灭火指挥中要运用“灭、疏结合,重点保护”的战术,尽最大努力保护好火灾现场没有着火的文物和局部着火仍可保护的文物。对于可以疏散的文物,为避
免受损,应组织人员及时疏散并加以保护。
  古建筑的不同部位和火灾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灭火措施。古建筑火灾主要在室内蔓延时,应以内攻为主。消防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选择障碍少、烟雾小、视线好的门窗等通道组织进攻,阻击火势向上和四周蔓延。在内攻的同时,要部署一定的力量堵截可能向外蔓延的火势。内攻灭火时,如果只见烟雾不见火,切不可盲目射水,以减少对文物的破坏。如果有的文物不能以水扑救,则应考虑改用其它灭火剂,或在对文物采取保护措施后方可用水灭火。如果燃烧仅局限在下部,对周围的木结构和易燃物件可用水浇湿,阻止火势蔓延。如果火已窜上屋顶,则应用直流水枪射水灭火,并应布置水枪保护承重构件,防止倒塌。如果屋顶较高,水枪手可利用消防梯或古建筑的梁、柱等构架高位射水控制火势。对于已蔓延到梁、柱等构件上的火焰要先扑灭,防止其向四周蔓延。如果古建筑群中的廊房、配殿发生火灾,已出现“火烧连营”时,应利用庭院设置水枪阵地,控制火势蔓延。要部署力量重点保护大殿等主体建筑和存放珍贵文物的建筑。

3.2.5  利用固定设施灭火。

  遇到设有固定消防设施的古建筑发生火灾,消防队到场后要首先启动固定消防设施灭火。指挥员要正确采用“固、移结合”的战术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火灾。

3.2.6  寻找水源保障供水。

  扑救古建筑火灾的难点是火场供水的保障。特别是远离城镇的古建筑发生火灾,由于古建筑顺山就势而建,地势上的高差,造成火场供水困难。消防队到场后,指挥员要在古建筑所在单位人员的配合下,组织力量迅速寻找水源,并采取车、泵接力,长距离供水,或拉运供水的方法,解决火场供水不足的困难,保证灭火用水的需要。灭火时一定要注意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可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火场供水,如改用小口径水枪或喷雾水枪灭火;可间断射水,并根据火势变化适时开闭水枪;可堵塞下水道,利用低洼处回收灭火用水,以便二次使用;当水源不能满足需要时,可牺牲局部,确保重点等。

3. 2. 7  细查火场,防止复燃。

  灭火之后,火场指挥员一定要组织人员对火灾现场进行细致检查,防止死灰复燃。特别是对木质结构或棉絮等物更要进行认真检查,并要留人在现场看护,确认或无复燃可能时再撤离现场。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