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尾中华鲟在湖北荆州沙市放流入长江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指示精神,保护和增殖日渐稀少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3月6日,16万尾中华鲟在荆州沙市长江段成功放流。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郑国蓉出席该仪式。
此次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由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主办,是荆州自198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以来,第24次在长江开展这项活动。此次放流的16万多尾中华鲟,均为长江水产研究所在2008年11月人工繁殖的幼鲟,它们经过了3个多月的人工培育,各项体征都达到了放流与回归自然的要求。其中放流的98000尾中华鲟采用微型线码标志(DCWT)、射频综合标志(PIT)和锚标进行了标记。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下大熊猫”。为了保护中华鲟,提升中华鲟种群数量,20多年来,每年都进行了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活动。为研究提高中华鲟人工繁殖幼苗放流长江后存活率这一课题,从今年开始,科研部门将采用多点式的方法对中华鲟幼苗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放流。同时,从今年起到2011年将停止每年秋季在长江葛洲坝下对中华鲟人工繁殖亲鱼的捕捞。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指示精神,保护和增殖日渐稀少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3月6日,16万尾中华鲟在荆州沙市长江段成功放流。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郑国蓉出席该仪式。
此次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由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主办,是荆州自198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以来,第24次在长江开展这项活动。此次放流的16万多尾中华鲟,均为长江水产研究所在2008年11月人工繁殖的幼鲟,它们经过了3个多月的人工培育,各项体征都达到了放流与回归自然的要求。其中放流的98000尾中华鲟采用微型线码标志(DCWT)、射频综合标志(PIT)和锚标进行了标记。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下大熊猫”。为了保护中华鲟,提升中华鲟种群数量,20多年来,每年都进行了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活动。为研究提高中华鲟人工繁殖幼苗放流长江后存活率这一课题,从今年开始,科研部门将采用多点式的方法对中华鲟幼苗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放流。同时,从今年起到2011年将停止每年秋季在长江葛洲坝下对中华鲟人工繁殖亲鱼的捕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