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一步一个脚印的职教院长——杨明

  2009/12/14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一个人要干成一番事业,很难;而要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的异乡干成一番事业,更是难上加难!

  可就有这么一个人,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学政治的他不惜远赴千里之外的浙江嘉兴改行教音乐;从教15年来, 他一步一个脚印,以满腔的激情和广安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的品质为嘉兴擎起了职业教育的大旗;如今,他践行的“教育移民”项目,正在成为改变我国西部贫穷地区面貌的一种有益尝试。

  而这个“偏向虎山行”的人,就是岳池县龙孔籍乡友、浙江职业专修学院余新分院院长杨明。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肯比别人多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辛勤和汗水,再难的事也能干成!

为圆梦想,学政治的他远赴浙江改行教音乐

  1995年7月,杨明以优异的成绩从自贡师专政治经济专业毕业。尽管省内多所重点中学抛来“绣球”,但杨明却看也不看一眼,“当时,我一门心思只想到外面去闯一闯。”

  也许是机缘巧合,这时恰好浙江嘉兴曹庄中学来自贡师专选招音乐教师。尽管专业不对口,但从小就精通音律的杨明还是决定去试一试。?回想起十几年前应聘面试的情景,杨明仍记忆犹新:绝对是“一见钟情”,8个同学参加面试,没想到学政治专业的我却脱颖而出得了个头名。

  同年9月,杨明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嘉兴曹庄中学,当了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

  然而,外面的世界毕竟不像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上第一堂课,杨明就“撞上了南墙”——语言不通。“我说的‘川普’,大多数学生都听不太懂。”杨明告诉记者:“那时一个音节符号,往往就得翻来覆去讲上五、六遍。”

  除此之外,饮食习惯的不同也让杨明“伤透了脑筋”。杨明说,四川人爱吃麻辣,而浙江人喜爱清淡,每次他炒菜锅里飘出的辣椒味,总会招来左邻右舍的一片责问声——杨老师,下次炒菜最好提前通知一声,我们也好出去躲一躲。

  再苦再累,杨明都不怕;他怕的是干不好工作、与同事搞不好关系,给广安人脸上抹黑。语言不通,就利用一切休息时间自学浙江话;左邻右舍闻不惯辣椒味,炒菜时就“忍痛割爱”不放辣椒……

  一份付出一分收获。谦虚、好学的杨明很快就得到了曹庄中学师生的一致认可,一年后被提拔为学校团支部副书记。

激励教育,他把“走读班”带成“先进班”

  由于工作出色,1999年初,杨明被调到嘉兴余新中学任校长助理。可屁股还没坐热,杨明就接到了一个“烫手山芋”:当初三“走读班”的班主任。

  “说白了,‘走读班’就是最差的班。”杨明介绍说,当时,初三11个班每个班上都有几个调皮的学生,无故旷课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公然在学校喝酒抽烟、舞刀弄棒。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学校把这些调皮生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走读班”。

  “走读班”成立后,却没有一个教师愿意做班主任,怕“管不了”。无奈之下,校长只好硬着头皮找到了杨明,理由很简单:杨老师是四川人,吃辣椒长大的,有脾气、个性强,一定管得住!

  “老实说,学校的要求很低,只要‘走读班’不出问题就行,其他方面无所谓。”尽管如此,杨明的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没得底,“班里好几个学生都是1米8几,站在一起比我还高出一头。”

  “到底啷个才能管得住呢!?一板一眼的常规教育方法肯定行不通,必须另辟蹊径。”一连几天,杨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一个全新的教育方法逐渐在他的脑海里形成——激励教育法:把最差的学生当成最好的学生教育。

  “杨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就与众不同。”如今已是嘉兴一家上市公司高管的王小云回忆说:“课本连翻都没有翻一下,而是组织我们开展‘十年后再相聚大家在干什么’的座谈。”党政领导、企业老板、公司高管……就在我们天南地北神侃时,杨老师的一句话敲醒了我们这些“梦中人”——我们并不比别人差,要有未来,关键得从现在做起。

  激励教育法,重新燃起了“走读班”学生好学习、求上进的信心,效果立竿见影。杨明上任后的第二周,“走读班”原本不纳入年级评比的清洁卫生,勇夺全年级第一名。

  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期中考试,以往书本知识 “连渣渣都捞不起”的“走读班”,一名学生的语文单科成绩竟考进了全年级前十名。“当时在全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就此还专门搞了一个学术交流。”杨明回忆说:“一个学期不到,‘走读班’就转变成为‘先进班’”。

  很快,杨明的激励教育法就在余新中学全校推广,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校企零距离,他擎起嘉兴职业教育的大旗


  就在杨明踌躇满志准备在余新中学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2004年1月,一纸调令,他被提拔到余新职业教育学校任校长。

  “职教校长是个肥缺。”杨明坦言,嘉兴职教氛围很浓,很多学生即使上了普高线也要争着读职教,而一些热门专业甚至还要找门路、托关系才读得到,因为毕业马上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尽管职教氛围浓厚,可当时的余新职业教育学校却深陷困境:教学规模小、教育质量差,很难招到学生,整个学校只有两个班90多个学生;由于待遇差,不少教师都嚷着要跳槽。

  临危受命的杨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就是——扩迁校舍,扩大教学规模。可第一把火刚点燃,就遭到了一些校领导的强烈反对:教学规模扩大了,招的学生多了,可安全隐患也相应就增多了,当领导的稍不注意就要遭“下课”。

  “学校不发展,只有死路一条!”一连半个月,杨明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从来没有见到这么执著的人。”杨明的执著最终感动了先前持反对意见的校领导,校舍扩迁顺利进行。仅一年时间,学校就由最初的20亩扩大到150多亩,在校学生也增加到12个班600多人。“当时在嘉兴职教界都排得进前几名。”现在回想起来,杨明很是“得意”。

  余新职业教育学校的成功,为杨明更好地施展才华打开了舞台。2008年,他又顺利出任整合了嘉兴几所职校教育资源的浙江职业专修学院余新分院院长。

  “级别提升了,可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上任伊始,杨明就在学校创造性的实施了“校企零距离”教学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师生与企业员工、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对接,确保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就是一名熟练工。

  “余新分院的毕业生素质强,招来就能用,上半年我就招了10多个。”正在余新分院忙着招工的杭州天兹太阳能公司老板李庭说。而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拥有60多个员工,年产值上千万元的老板,本身曾就是一名从余新分院机械专业毕业的学生。

  “学校毕业生现在是供不应求,特别是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招工订单已经排到了2011年。”杨明高兴地说。而让他感到更加欣慰地是,不少毕业的学生还纷纷走上了公司主管、高级技工等高级工作岗位。


教育移民,他要让更多的广安贫困学子“捧上饭碗”


  在离开家乡的15年里,杨明每时每刻都没有忘记广安的养育之恩,“心里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

  2006年,杨明曾回到广安准备上一个职教项目,但由于体制上的问题,项目最终流产。而近几年与甘肃天水计算机专修学院成功合作的“教育移民”项目,让他重新燃起了“为家乡做点事”的念头。

  杨明介绍说,天水计算机专修学院在贫困村录取一定名额的初中毕业生,先进行3个月的实用文化基础知识、道德素养等素质培训,然后送到浙江职业专修学院余新分院再进行3个月的服装制作、电子加工、汽车制造维修等专业的定向培训,培训合格后直接进入当地企业就业。学生在企业稳定就业后,从其工资中陆续扣除1200元培训费返还给天水计算机专修学院,作为基金用于下一批学生培训。

  “广安与天水同属西部落后地区,‘教育移民’这种模式同样适合广安。”杨明告诉记者:“这不仅缩短了培训周期、降低了培训成本、保证了民工质量,而且嘉兴地区每年高达数万人的用工缺口,也保证了参训学生能稳定就业。”

  尽管临近年关工作特别忙,但杨明还是决定在年内再回一趟广安,与相关部门就“教育移民”项目的合作事宜进行洽谈,“为了家乡更多的贫困学子能‘捧上饭碗’,这次一定要搞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