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学生就业瓶颈

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增长之源、社会稳定之基。今年下半年,省政协专题研究就业问题,广大政协委员纷纷开展调研,为促进就业建言献策。从今日起,记者推出“政协论坛”,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以及全民创业展开论述,反映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成果。
访谈嘉宾:李和平
全国政协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严建文省政协常委、合肥锻压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善风省政协委员、黄山学院旅游学院院长
访谈记者:李揽月
就业难,不能归咎于高校扩招
记者: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我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已由1998年的2.62万人,快速提高到2009年的21.5万人,11年间增长近10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是不是高校扩招惹的祸?
李和平:关于大学扩招,我的看法是,我们的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据2007年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全国平均水平为6.56%,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也达到5.77%,而我省只有3.93%,不仅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也处于末位,说明我省的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严重不适应。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显然是不正确的,甚至会误导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今后几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省仍要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招生每年都应保持一定的规模。
严建文:在1999年国家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之前,高等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几乎不存在就业问题;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发展提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培养目标已从培养社会精英转向了培养普通劳动者。我从做企业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失业,原因很简单:我们国家不需要这么多白领,更需要的是蓝领。所以国家在教育体制中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让初高中毕业生一半进入高等教育,一半进入职业教育,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供应结构。
“结构性过剩”是症结
记者:既然大学生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规模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呢?
胡善风:大学生难就业,“精英情结”的择业心理是一个因素。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也就逐渐普通化了。而就业观念如果仍停留在“精英化”阶段,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会大受限制。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传统观念,更让大学生觉得没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就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样,许多大学生入校时跟风选热门专业,就业时“扎堆”去大城市,择业时直奔公务员和白领,形成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局面,有相关一部分毕业生属于“有业不就”。这其实是结构性过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