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突出民生共建共享 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

江阴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产业与城市的转型,必然带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建设幸福江阴,要在发展中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要通过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均衡普惠、共建共享。
关键词:创业就业环境优化
新成绩:建立了32家首批高校毕业生见习实训基地,江阴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1%、贫困家庭大学生推荐就业率达100%;完成职业培训5万多人,提供就业岗位4.8万多个,实现本地劳动力就业2.1万人。成立市创业指导中心和市就业创业专家评审团,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和见习实训基地,有效促进约1800人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10500人。
新举措:在优化创业就业环境方面,全面落实新一轮促进就业新政,通过创业孵化基地、见习实训基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121”阳光扶助工程和“131”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服务。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校企合作、政策扶持、环境配套”的工作机制,继续抓好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依靠政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江阴市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坚持服务企业与关爱职工并重。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调解仲裁服务力度,主动服务企业、服务经济、服务民生,在劳资关系协调中帮助企业妥善化解矛盾,维护企业职工根本利益。
关键词:体制机制创新
新成绩: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顺利实施。国资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严格实行环境保护“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率先在全省征收污染物有偿使用费和开展排污权交易。开展网格式、全天候、动态化的大巡防工作,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江阴市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不断加强,建立“新市民法律援助联络员”制度,法律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10%。强化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新举措:实施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居)务公开制度,做好村(居)换届选举工作。城市社区建设要在改善办公条件和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农村社区建设要逐步理顺关系,按照城乡社区一体化要求,积极稳妥地解决好“村居合一”和“空壳村”的问题。打响慈善义工品牌,壮大慈善义工队伍,在全社会形成“有时间做义工、有需求找义工”的互助氛围。依托“12345”公共呼叫中心,借助社会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难事、急事、要事。
关键词:人口素质提升
新成绩:组建市职业教育集团,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园规划建设。南菁高中新校区正式启用,江阴高中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编制完成全市域卫生发展规划,加快医药体制改革步伐。广泛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活动掀起热潮,体育产业化有序推进。深入开展“学习华西村、学习吴仁宝”活动。成立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建立10个慈善义工服务基地,注册义工达2629人。
新举措:围绕市民实际需求,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人口结构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以绩效管理推动教育资源整合,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绩效考核管理。推进落实学校布局调整,江阴高中新校区要建成投运。做大做强职业教育集团,迅速启动中职园建设。要以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优化。制定实施全市卫生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体育娱乐产业运营模式,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体育场馆能让老百姓走得进去、消费得起、真正享用。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各类先进典型,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
关键词:惠民利民实事
新成绩:改造换乘枢纽,新建3个公交首末站,改造150个公交候车亭,新增和更新204辆空调车,不断优化出行环境,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16.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公交总站年底正式启用,世新客运中心建设过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二期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全部交付使用,在城郊建设面向工薪阶层的商品房。在全省率先推出公有租赁住房保障。完成老小区改造100万平方米、平改坡3.8万平方米。发展老年事业和老年产业,建成50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一点通”工程扩大到1500户。
新举措:从公交优先入手,让市民享受便利快捷的城乡公交。继续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完善提高镇村公交,自然村覆盖率达80%以上。新增公交车100辆,新辟公交线路5条,全面建成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0%。从细节管理入手,让市民拥有和谐有序的环境。大力实施护城河专项治理、公交站牌改造、汽车噪声整治、放心食品等“十大民生工程”。从老年服务入手,让市民实现物质与精神的老有所养。大力发展老年事业和老年产业,继续探索医养合一的养老新路,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开展创建“老年人宜居社区”活动,试点建设老年爱心护理院。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家,扩容“幸福一点通”老年求助服务用户500户。从弱势群体入手,针对生活困难群众,帮助孤残儿童、五保老人、退伍军人、福利企业等重点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