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威海职业学院:抢占高等职业教育制高点

  2009/12/24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科学发展标志性成果:全国独一无二的融会了海风水韵,集数字化、园林化、生态化于一体的校园;打造了与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相适应的、以工程技术类专业为主的专业格局;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成为全国12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排头兵”;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99.4%。

  2009年11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郑重宣布: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部通过国家验收。作为28所院校之一,威海职业学院正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据介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相当于本科院校的“211”工程。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200多所,首批入选的28所院校是“示范中的示范”“排头兵中的排头兵”。

  威海职业学院这一成就的取得,既是威海人的骄傲,也创下了威海教育史上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标高。

  整合发展 高点起航

  在威海职业学院近几年跨越式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贯穿着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大视野、高标准、细雕琢的职业精神;抢抓机遇、求实创新、争创一流的时代精神。而争创国家示范院校,则是学院跃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排头兵”的重要转折。

  2000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备案,威海职业学院在威海教育学院、威海广播电视大学、威海市工业学校合并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这一时期,学院虽然变身为高等职业学院,但三所院校各据一处,不但各自发展空间小、基础薄弱,而且教学模式、师资结构都处在传统办学阶段。

  从2002年下半年起,学院开始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路子,并明确了为我市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提供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与此同时,开始筹划资产置换基础上新校园的选址与建设。经过学院建设者紧锣密鼓的前期筹划和严谨的方案论证、短短一年时间的昼夜施工,2004年9月,由市委市政府投资5.86亿元,威海教育史上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新校园建成并投入使用。

  这期间,面对5.86亿元这笔巨额投资,院长金志涛深感责任重大,他认为,必须将新校园建设成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并具有适度超前性的工程。

  占地3048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新校园坐落在双岛湾之滨,充分利用海滨水系资源,以堤坝大闸将海水引入校园,在校园内间隔成一圜烟波浩渺的“通海湖”和四泓方塘,构成了全国高等学府独一无二的校内亲水风景。校园按不同功能分布为群区或独立单元,以淡灰色为主基调的楼群,造型简洁典雅而富于现代感。楼群与广场、绿地、林木相互呼应,构成一座融会了海风水韵,集数字化、园林化、生态化于一体的大学校园。

  新校园的建成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硬件基础。也是2004年,另一件大事又为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威海市技术学院与威海职业学院合并,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教学管理整体融合。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又为学院取了“威海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个名字。威海市技术学院的前身为威海市高级技工学校,这是一所创建于1958年,在机械加工类人才培养方面实力雄厚,曾经享誉山东半岛的区域性名校。

  随着办学定位的明晰,学院更进一步地紧紧围绕山东省“五大主体产业群”、威海市“三大基地”以及蓝色经济区与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始了专业设置的建设、改造与调整:

  压缩或取消了文科类专业,调重了机械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了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餐饮管理与服务、生化制药技术等近60个高职专业、15个技工教育专业。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为龙头,以电子信息、生化制药、旅游管理等面向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专业为骨干,协调发展相关专业群的专业格局。

  在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处在办学模式的探索阶段,威海职业学院已抢先一步,确立了自己的体系和框架。2004年以来,学院先后荣获山东省首批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但是,与国家经济大势和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永远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全国同行业的竞争中,谁想一劳永逸,谁便会被甩在后面。因此,忧患意识、抢占先机和不断创新,一直被视作学院工作的生命线。

  抢抓历史机遇 跻身“示范工程”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计划规定,选择100所左右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五年建设,使院校在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并由中央财政至少安排20亿元专项支持。

  百所示范院校计划,以每年一批的节奏,共分三批实施。首批为28所。

  显然,这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国家行动”。就在项目启动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特别邀请部分专家和高职院校校长到中南海对话,希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院领导立即意识到,新的机遇已然来临,因为示范院校的建设,必将引发高职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谁抓住了这一机遇,谁就获得了发展先机,谁就有望抢占中国高职教育的制高点。

  威海职业学院迅速行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申报工作。基于学院前期已经取得的突出成果,经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初审推荐,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终审,2006年12月,学院正式跻身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列。在山东省60多所高职院校中,进入这一首批的,只有两所院校。

  国家示范院校的创建,引发了威海职业学院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三年之后,学院在提交给相关部门的验收报告中,这样表述了自己系统性的建设成果:学院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点做好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双师素质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三方面主要工作。经过三年的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已见成效,以生产性教学工厂为主体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以“蛙式两栖”培养途径为特征的教学团队结构得到优化,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的辐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

  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字最具说服力:2007年为97.2%,2008年为98.9%,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机的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4%。

  其实,早在验收之前全国示范院校建设的各种会议上,学院这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已获得了教育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因此,在此次被验收的28所示范院校中,威海职业学院被评为优秀等级,并获得了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奖励。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