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认清“短板” 落实教育优先战略

  2009/12/28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大交通的形成,对巴州区教育将产生什么影响?目前巴州教育的短板在哪里?对接大交通巴州教育的着力点又在哪里?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

  大交通对巴州教育的影响在哪里?

  (一)区域人口大集聚,将改写教育版图。大交通的形成,区域内人口将会向“六路”出口、中心集镇和城区集聚,城镇规模将会迅速扩张,城市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将会进一步提高。目前巴州区共有136万人,城区25万,现有在校学生23.4万人、城区学生7.8万人,经测算,到2015年,我区人口将达160万,城区50万,在校学生达30万,城区14万。不难看出,人口的波动与流向决定了在校学生的波动与流向,而在教育诸要素中,在校学生数是绘制教育版图必须首先考量的因素。

  (二)产业结构大调整,将催生新的教育构架。大交通的形成将撬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为对接大交通,目前我区曾口、清江、恩阳三大农业产业园已初露端倪。二是商贸服务业,省政府将巴中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川陕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商贸发展加快推进。三是旅游业,目前巴中旅游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需要大量的实用技术人才,同时,又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现行教育模式无疑将受到严峻挑战。可以预言,由大交通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将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真正的春天。

  (三)思维方式大转变,将迎来教育改革的新高潮。大交通形成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捷,将使巴中告别“根据地”观念,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将会发生深刻变化。保守必将走向开放,本土型必将走向外向型,传统型必将向现代型转变。可以肯定地说,大交通对人们灵魂深处的碰撞和触动是空前的,在历经了彷徨、困惑、躁动和不安之后,必将脱胎换骨,人们的精神面貌将为之一新。此种情势有两种结果:一则促使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的改革;二则又给教育改革提供了现实机会和广阔的前景。

  对接大交通,巴州教育的短板在哪里?

  (一)教育发展规划缺失。过去也曾研究制定了教育发展规划,但这些教育发展规划都未能很好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换句话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未能很好地把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比如说,我们以前城市发展规划中就没有很好的考虑教育用地的问题,市区已规划的教育用地几乎被开发商“蚕食”殆尽,而没有新规划教育用地。恩阳、清江等几个较大的中心集镇教育用地紧缺,学校空间狭小,生均占地严重不足的现象日益凸显。

  (二)教育资源总量偏少。从校舍看,我区现有校舍总面积223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为13平方米,而生均建筑面积仅为6平方米。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生均占地面积应为25平方米左右,充分表明我区小学、中学生均占地面积均严重不足,特别是巴中城区生均占地面积极为不足,“入学难”和“超大班”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从师资看,我区现有在职在编教师7910人,按实有学生数量配备教师算,目前下差教师近千名。

  (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从校舍看,农村校舍相对宽裕,特别是村小闲置的现象突出,而城镇校舍相当紧缺。师资恰恰相反,农村师资少而差,而城市相对集中。各地还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有些学科教师过剩,有些学科极为紧缺的现象。

  (四)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矛盾突出,本级政府力保义务教育尚有困难,对非义务教育投入更显力不从心。二是普高与职教矛盾突出,职业教育受到人们观念、师资、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难有实质性的发展。三是各教育门类课程专业设置老化,普通高中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陈旧,很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对接大交通,巴州教育的着力点在哪里?

  (一)着力优化校点布局。首先要制定一个适应大交通的教育发展规划,这个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求优求实的需求,尤其是城市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要落实教育优先规划的地位,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新情况,科学制定和调整城镇学校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确保城镇学校容量满足城镇学龄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同时,要将教育用地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确认,坚决防止教育用地被开发商“蚕食”。其次是调整布局,农村小学在保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向乡镇场镇集中,农村初中逐步向中心集镇集中,高中逐步向城区集中,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适当集中使用。

  (二)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是下大力气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巴州区目前留守学生高达6.8万名。大交通形成后农民一方面外出更多,另一方面在本地城镇务工农民将大量增加,留守儿童将会更多。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我区白庙乡兴办的寄宿制学校,深受群众欢迎,显示出寄宿制学校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二是在盘活城镇教育存量的基础上,要下决心扩大增量。现阶段,如果按照小学45人/班、初中40人/班,城区尚差校舍8.05万平方米。如果考虑大交通形成后人口的积聚,缺口将更大。扩大校舍增量,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未雨绸缪,早做计议。我区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现在正在着手新建巴二中杨家坪分校、巴师附小白云台分校等,这些决策都是明智之举。

  (三)着力调整教育结构。一是调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结构,把义务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义务教育是政府职责,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最基础、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把师资、投入向义务教育倾斜。二是调整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提高职教在高中层面的比例。建立更加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习实验基地。三是调整教育内部结构,普通高中着力进行课程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有动作、有效果;职业教育要调整专业结构,所设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要着力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四)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优先优惠的引进机制。目前我区从周边区县及大专院校引进、公招了一批优秀人才。由于阳光运作,初步形成了引得进、留得住的局面,各种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升华。二是建立公平公正的流动机制。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并将城市教师到农村教学工作的经历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三是建立奖先用优的激励机制,针对农村教师进城的问题,要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技能竞赛活动,以使更多的中青年教师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四是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

  (五)着力争取教育大政策。巴州区虽是市政府所在地,但本质还是一个农业大县,却享受不到相应的投入政策,比如危房改造资金不能用于城区学校。就解决城区学校入学难而言,虽然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很大,但由于没有国家政策性支持,仍然是杯水车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性保障这一块,巴州区的教育经费支出已占区本级可用财力的65%左右,仅今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为例,1—9月份就支出1亿多元,年关将至,后几个月乃至以后的缺口资金从何来,令人忧虑。有关专家呼吁上级制定出台振兴巴中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对巴州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需投入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实行全额转移支付,切实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