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断创新提高民办院校办校水平

民办教育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科学发展,适应人们多样性、选择性教育的需求,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民办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的基础,是现代民办学校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民办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是完善学校董事会结构,要本着法人治理“分权与制衡”原则,选聘好合格校长,并处理好校长与举办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机制;二要优化董事会功能,规范决策和运行程序;三要建立保障职工有效参与学校治理的相关制度,使他们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四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在董事会设立独立行使监督职责的监事,负责监督学校的资产、财务状况和业务执行情况。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公办学校改革意识的觉醒,公办学校的条件在明显改善,其潜力和资源将会大幅释放和增加,民办学校必然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客观上要求民办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办学经费筹集上,要探索新的合作办学模式、新的收费模式,拓展新的经费来源渠道,尝试新的投资方式,增加办学投入。在硬件建设上,立足长远,力求建设现代化校园,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在办学质量和水平上,要坚持以质量取胜,走特色办学之路,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创新发展,注重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
要从人类普遍精神、民族文化特征、本地区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创新办学理念,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潜力,实现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的有机统一,从而成为学校发展活力的源泉;在教学方式上,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努力创造一种全新、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管理机制上,从领导机制、竞争机制、评估机制、成本管理机制等方面努力追求管理模式的先进性、适应性、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础教育不但要满足升学的需要,而且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适应能力;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健康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特色发展方面,要根据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教育发展情况,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办学定位、层次和发展目标,培育优势特色专业,增强竞争力;重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创新,把优秀的教育传统和理念,结合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容,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扎实有效的创新举措,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要凭借质量和特色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拓展民办教育发展空间。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直接决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也是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能适应民办学校工作特色的教师队伍,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随着公办学校教师福利待遇的不断改善和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行,再加之在保险、社会地位、退休待遇等方面的明显差距,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且许多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解决难度不小。所以,民办学校只有坚持深化改革,大胆创新才有出路。
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合法、和谐的劳动关系。通过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劳动关系合法化。同时要考虑到学校的事业性质和脑力劳动的差异性,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搭建起严肃、活泼、和谐宽松的工作和生活平台,使学校成为教师个人发展的天地。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平时考核,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教学、自身的政治和业务学习、进修以及教科研等方面,对教师作全面的考核和评估,着力培养一批学术、学科骨干,以保持稳定的教学,开展科研。再次,要努力保持民办学校教师在薪酬待遇上的相对优势。充分发挥学校用人机制制灵活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既能保障教师基本福利待遇,又能让贤能者充分地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力保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