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李东:逸道 ▪ 玉道

  2010/6/9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年轻的李白在成名前写下的铭志诗句,那时的李白,早已深谙诗道精髓,水平冠绝大唐帝国。我把这句诗刻在了自己获得2008玉雕百花奖铜奖的作品和田白玉籽料“庄子系列”的木册之上……

 

  琢玉之前先琢气

 

  面对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我也能够感觉到市场在收缩,但是并没有因此觉得恐慌,反而很乐观地认为这对琢玉之人、对整个市场是件好事。正好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思考,潜心修炼自身技艺。对整个市场也是个去粗取精,由繁入简的机会。在当今玉雕界,海派玉雕独树一帜,占据市场主要位置。我对这一现状并不否认,南方玉雕像精致、甜美的小菜、工于精细,加上他们思想活跃,很有做生意的头脑。所以很容易在玉器市场上获得认可。以至于北方一些雕玉的人也放弃自己学习的北派玉雕的传统,去追逐市场风向,整个市场变得很浮躁。而现在市场需求减少,以前雕十件东西的时间可以用来仔细琢磨一件东西,这样更能考验一个人的功力。想要在这次市场冲击下生存下来,主要看有没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不因环境变化而随波逐流。

 

  自己的工作室,也曾经不论高中低档,一年替人加工几百件作品,忙得团团转,但却苦于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创作出能流传于世的精品。于是我毅然推掉大量加工订单,努力钻研、提升自己的技艺。这期间,我阅读了大量老、庄哲学的道家书籍,获益匪浅,从中逐渐悟得了自己的一些琢玉之道。

 

  参悟了一些道家精神后,自己感觉玉雕艺术要有精神,要有魂魄,就必须讲究“气”。我认为玉之气分为俗气、匠气、市井气和清逸之真气。对于一个琢玉师来说,“雕玉琢气”最为重要,避开俗气、摆脱匠气、远离市井气,取而代之的应是怡然之气和艺术家即兴神驰、清逸自然的真气。

 

  道家认为,气是活的;人有气才是活人,天有气才是大自然,大自然有气而生养万物,万物有气则生机勃勃;玉有了灵气则使人顿生爱意。传世玉是在把玩中体现君子之风,故好玩、好看,可品、可悟的东西称为“玩意儿”,而可观看、可细品味的叫做工艺品。

 

  大拙才是最美

 

  一个熟练的玉雕工艺师,他可以雕出一件产生视觉审美达到赏心悦目的作品,可赏心悦目只是审美意义上的较低层次,只停留在感观愉悦的阶段。那么高层次的是什么呢?是荡气回肠。如果仅仅追求赏心悦目的可观可看,吸引眼球的层次上,将无法成为大师,则只能是工艺匠人罢了。当一个人拥有别人无法超越的高超技艺,他创作的作品可以称为绝品。但是真正的大师可以由繁入简,越是形式简单的东西,越有回味的空间。我认为好的作品是艺术而绝非产品,不是单纯的技艺展露;技巧是有限的,而人的心境则无限,有感而发的激荡之作乃是绝品之上的神品。

 

  玉雕艺术的“问玉”过程很重要。一个琢玉师最重要的是修行,应该做到知识渊博、通儒悟道,这样才能带给物件灵魂,才能传达一种美德。其次,还要能和玉产生对话,找到每一块玉的魂,观、握,感觉它的生命,把料弄清了、问透了,再力争雕出神品。

 

  我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我认为汉代玉雕的艺术造诣非常之高。汉玉雕所传达的是一种不拘小节、整体浑然的风格,拙中见巧。我也尽可能的在发扬、宣传汉代玉雕古朴、简洁流畅的艺术风格,力求做到返璞归真。古人对玉常常追求一种拙朴的感觉。拙,绝非是生涩感的表现,拙是与巧相对应的一种艺术风格,在中国的审美体系中,拙被视为较之工巧更为难得的一种艺术境界。我主张继承拙朴之气。我认为玉是表现大拙之美的,追求一种大拙之气,而不是卖弄工艺技巧的形式美。

 

  当下不少玉雕艺人的创作都是以原料为先、技艺为二、创意在最后。我则把创意看作是玉雕艺术中的主导。现在玉雕原料越来越稀缺,琢玉师不可能对玉料有太多苛刻要求,应学会利用玉石原料,比如有瑕疵的原料,要在创意上发挥智慧与想象力,然后巧施工艺,最后完成其独有的特质与品性。琢玉师应把受材料所限制的被动状态转换成一种主导状态,不仅仅注重高超的绝技表现,更要重视怎样传达文化和思想内涵。

 

  学习使自己的思路得到拓展,眼界得以提高,文化与创作的结合从不自觉转向自觉。以前的创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了有所创新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也总是不得要领,现在自觉的把文化和玉雕创作相结合发现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有所感悟,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自己作品的意境和内涵就会有所提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