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数字折射变化:"民生"成为中国政策体系"风向标"

  2007/8/23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这些政策,你们说好,我们就继续办;你们说还不行,我们就改进。”2007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甘肃省定西市农民家里话家常,恳切表达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的诚意。

  和困难群众一起在炕头包饺子、和艾滋病人亲切握手交谈……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从免除农业税、建立低保制度到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从构建“全民医保”到廉租房首次被明确为住房保障的重点;从加大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物价补贴到对养猪户的扶持……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一串串闪亮的数字背后折射出这样的变化:中国正在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政策体系,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GDP跃上20万亿台阶:国家走向富裕,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今年春节,温家宝总理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交汇点,也是落脚点。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12万亿元跃升到2006年的20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国家走向富裕了,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2003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钱袋子”鼓起来,带动着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是近10年来最高增幅,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5年15060亿元: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三农”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亿万农民群众更多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

  国家的好政策一个跟着一个,真金白银,实实在在。2006年1月1日,9亿农民从这一天起,彻底告别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2006年,中央提出了“三个高于”政策。按照这一要求,中央财政当年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2%。2003~2007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达15060亿元(2007年为预算数),相当于前10年(1993~2002年)的总和。

  农民朋友只要稍加留心,就能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这两年,小孩读书免费了,瞧病的钱可以报销了,特别困难的拿到低保了,土路变成沥青路了,喝上甘甜清冽的自来水了,超市开到家门口了,政府的培训让家人带着手艺出门打工了……

  2656亿元→4338亿元:为亿万百姓编织一张“社会保障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让13亿百姓生有所靠,老有所养,贫有所助,是政府的职责所在。2003~2006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2656亿元增加到4338亿元,年均增长18%。政府投入的大幅增加,使“和谐”两字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河南省鹤壁市的袁卫国夫妻俩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多年找不到工作,前不久在政府的安排下到区环卫处当上了清洁工。过去天天睡不着觉的老袁一家人脸上都充满了笑意。像袁卫国这样在政府帮扶下重新就业的家庭还有千千万万。全国各级财政就业再就业资金从2003年的9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39亿元,年均增长51%。据统计,2006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是15年来最多的。4年内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近4000万人。

  2006年10月重庆市大渡口区举办了一场社区微笑比赛,最终3位老太太以持续两分钟爽朗自然的笑声赢得了桂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老太太笑着说:“今年我的养老金一下子涨了好几百块钱,当然开心了!”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让老年人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国家在1999~2004年先后4次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基础上,2005年起连续3年大幅提高养老金水平。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又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2008年起企业养老金还将连涨3年!2003~2006年,中央财政累计补助养老保险基金2321亿元,年均增长17.4%。
  
  投入增长7倍多: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教育是民生之基。为了破解“上学难、上学贵”,国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注重向农村教育、向困难学生、向职业教育倾斜。据统计,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1年的617.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161.08亿元,增长了7倍多。

  “新的学期到学校,‘两免一补’真热闹。爸爸妈妈开怀笑,同学乐得呱呱叫”———2006年3月,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内容的新童谣,在西部乡村广为传诵。

  从2006年起,我国开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当年,中央财政投入150亿元,对西部体现了“中央拿大头”的原则。各地也确定了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2006年,这项改革共惠及15万所农村中小学校的5200多万名中小学生。

  更为根本的是,公共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框架和管理系统由此构建起来了,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由以前的笼统模糊,走向现在的具体清晰,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经费短缺难题。

  非义务教育阶段遇到困难怎么办?高中阶段,如果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就读普通高中,可以享受到地方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设立的奖学金等资助。考上普通本专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则可以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政策。

  初步统计,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之外,公共财政每年至少还要安排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经费308亿元左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财政安排助学经费数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年均增长20%:撑起健康的“保护伞”,让百姓看病抓药不用愁

  就医是民生之急,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

  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近几年来,公共财政逐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和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2006年全国财政卫生支出为1312亿元(不含基本建设支出),比2002年增长了107%,4年年均增长约20%。

  2003~2006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公共卫生专项资金143亿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农村。从2007年起,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在原来免费救治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患者的基础上,将麻风病、疟疾、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纳入免费救治范围。

  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民的小康。2003年,终于迎来了农村医疗新的春天!就在这一年,国家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3~2006年,中央财政为此投入55亿元。2007年“新农合”将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比原计划提前1年在全国编织起“新农合”的大网。

  在现有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外,还有一片“真空地带”,这就是城镇居民中的下岗职工、无业居民、学生儿童等人群,国家从2007年起对此进行试点。温家宝总理对北京市将于今年9月起实行的“一老一小”医保体系寄予厚望。他说:“‘一老一小’这个政策的名字起得好。一老一小,应该特别受到社会的关心。”

  令人期待的是:再过3年或稍微再长一点时间,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那时,“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我国的城乡居民,无论地域、身份以及经济状况,都可以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数十亿亩林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和百姓笑颜

  昔日的鱼塘已变成了湿地,鲜花绽放,绿树成荫,野鸭嬉水。经过多年的治理,云南大理的百姓惊喜地发现,昔日迷人的洱海又重新回到了身边。

  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清新的空气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保护和改善环境是政府应尽的义务。近年来国家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狠抓节能减排,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着力保护祖国的秀美山川。

  巨大投入收获了喜人成果。到2006年底,14.3亿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在占据重要生态区位的近1.4亿亩耕地上重新造林,荒山荒地造林2亿多亩,6亿多亩区位极其重要或生态状况极其脆弱的重点公益林得到了有效管护。徜徉在田野间,可以明显感觉到,我们的家园更“绿”了。

  民生问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有的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从发展的视角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就是继续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改善民生奠定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就是继续深化改革,消除妨碍民生问题持续改善的体制性障碍,同时及时填补、纠正以往改革中的不足,使民生问题得到更大的改善。”(颜彦)

来源:新华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