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培训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一直以来,培训教育活动始终是邮政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且在邮政的经营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邮政已经开始实行公司化运作,邮政的经营管理正在随着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要求而变化,培训也需适应新的形势,跟上邮政发展的步伐。
抓重点
重点一: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包括新员工的上岗培训和老员工的转岗培训。目前,新员工“没学会打枪就上战场”的现象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基层生产单位定员“一个萝卜一个坑”,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备员,加上现在基层员工临时性强、流动性大,经常出现临时缺员现象,只能用临时招募的方法来救急,上岗培训根本没有预留空间,更谈不上进行系统培训。老员工转岗不训也很普遍。近年来时兴劳动组合,基层用人权力放大,员工转岗频繁,但转岗培训几乎成为一句空话。于是,“新来的业务不熟、新来的出现差错、新来的不会操作、新来的服务不周”等问题接踵而至。这些问题不仅使基层单位工作起来手忙脚乱,还引发了不少申诉,影响了邮政的正常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岗前培训必须重视起来。主管人事教育的部门,对人力资源应实行有备招募,根据劳动定员定额需要,逐步恢复备员制,为企业储备一定比例的机动资源。在建立“逢进必考”用人机制的同时,严格“上岗必训”制度。而对于老员工转岗应以适应工作、稳健调整为原则,尽量避免随意性,减少个别调整的几率,为转岗培训创造条件。
重点二:新业务、新规程和新技术的培训。这项培训要把实际操作人员作为重点,非紧急情况一般不采用“以会代训”模式。以会代训的对象主要是干部,干部往往注重于宏观精神的贯彻,忽略实际操作的细节,会在不经意间导致培训的效果缩水或断档。而且,目前部、室主任或管理干部的选拔往往侧重于经营理念和革新能力,业务上的“行家里手”越来越少,业务技术的熟练程度越来越低,即便是思想上重视了,有的也不一定能把培训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职工。如果从生产一线选拔业务素质较高的技师、业务师或高级工等参加骨干培训,然后言传身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重点三:市场营销的技能培训。目前,各级邮政领导干部的营销培训抓得较紧,培训班、研讨会举办较多,甚至请知名CEO讲授营销知识,传授营销经验等。但基础层面的培训还比较薄弱。实际情况是,上级的营销战略需要通过基层营销人员的得力贯彻转化为营销成果,没有高素质的执行者,没有坚强的执行力,再好的营销设计也只能是画饼充饥。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改变营销培训中的“重上轻下”,着力抓好基层员工的营销技能培训。除了加强内部教育灌输来进行意识培养之外,还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进行营销技能的重点培训,尽快提高基层营销人员的业务水平,保证上级营销意图的贯彻实施。
重实效
一要制定科学、务实的培训计划。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企业员工的素质底子,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业务发展预期,拟订出切合工作实际的培训计划,建立相对动态的培训机制,使培训既适合当前工作需要,又能随着邮政的发展而发展。目前,企业的年度培训计划一般由人教部门负责制定,但人教部门(尤其县级邮局)基本没有具备教育培训能力的专业人员来负责此项工作,培训计划大多都由相关部室提出,人教部门只是汇总下发。这种没有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凑”起来的培训计划,带有浓重的形式主义色彩,必须改变。
二要时间服从效果。培训要以融会贯通、熟练掌握为目的,不能以时间为限制;每进行一项培训,都要让员工学深学透,做到理论上能吃透,工作中会操作;要消除培训走马观花、点到为止的浮躁现象,非紧急培训尽量避免那种一天、半天甚至几个小时的短期培训,以确保培训效果。
三要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以往培训多注重于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方面一般不设示范教学,这对于老员工还能勉强接受,但对于新员工来说过于抽象。培训的最终目的在于会做,因此,应把操作纳入培训,并作为重要内容来教授。
四要检验培训效果。检验培训效果,不能仅仅停留在考试层面,还要注意抓好落实。即每次培训结束后,还要深入基层看落实,看培训的新知识、新技术是否得到正确地运用;新规章、新制度是否得到认真、正确地贯彻;员工经办的业务质量是否得到相应的提高等。只有在这些方面都有所体现,才能证明培训的成功有效。
与时俱进
原有的培训模式需要改革。由于新业务不断增加,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邮政原有的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动态的培训机制,根据某一个阶段的工作和业务发展需要,随时组织实时培训,为员工补充新知识、普及新技术。
师资力量应随着培训的需要而提高。邮政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决定了不能盲目地扩充高端人才,但适当引进一定比例的骨干人才十分必要。县(市)级邮政企业尤其如此。
教材要适应新的需要。现代邮政业务发展快,各项新的规定、办法不断出台,不断修订,应加快修订再版速度,加大发行量,缓解目前教材匮乏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