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需学习再学习

前天,新华社专门发表长篇新闻述评,把“44次”定格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倘若仅置于迎接中共十七大召开的“舆论需求”考量,这篇“44次”长文显然是中共十六大以来5年间回顾性成就报道的其中一“章”。
然而,就早报评论员所识,这篇长文所涵盖的内在价值,远远超越一般的成就报道,也不只是为了起到“引导”和“示范”,其更具“内在价值”和紧迫性的,是其政治价值,是向全党及全社会揭示一个严肃的命题:中国和平崛起,亟待学习再学习!
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学习的民族,此前不论,仅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已历时29年的改革开放,其每一次重大的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都依赖于重大理论突破作为先导,而每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又都得益于中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勇于和善于学习当代人类文明的成就作为思想解放的前导。
毫无疑义,中央政治局定期组织集体学习,是世界政党发展史上一个很少见的现象。然而,依早报评论员所见,这样一个看似少见的现象,对今天的中共领导层而言,却是一种顺应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中共执政能力,带领中国各民族、全社会实现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艰难转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必要且必需的学习精神。
86年的中共历史反复揭示:一个执政党,只有勇于学习,才能充满希望富有生命活力并保持先进性,只有善于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担当国家中兴之中流砥柱。
中共十六大以来的5年,全球化洪流滚滚而来,人类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世界时局和国际地缘政经态势复杂多变,这股大潮带给中国的机遇大于挑战;置于国内视野,改革开放发展稳定新旧矛盾交织积累,社会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利益多元、冲突多元,呈现出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所有这些矛盾冲突躲不过,避不了,惟有咬紧牙关,深化改革,方可予以逐一舒缓和消弭。
深化改革离不开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有赖于更大范围、更广幅度、更深程度的思想解放,而学习———以更开阔的心胸和更求真务实的心态,海纳百川,博采当代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治)、民主、文化、历史、社会、党建、国际关系、外交、科技等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中华民族才能求到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钥匙。
有心的人们只要稍稍挤点时间梳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就会欣喜地发现,44次学习,每一次都不是为学习而学习,都不是照本宣科,图个形式,而是次次紧扣并围绕改革开放、体制转型、制度创新、社会和谐、法制(治)建设等面临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极具针对性。实务层面,提升治国理政,推行善治的思想理论水平;宏观层面,提升致力于引领国家科学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前瞻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
中共十六大以来的5年,从国家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百姓福利改善,其不同程度的突破或进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央政治局持续的集体学习带来的思想智慧、改革勇气及政策的更具“民本”性。
从“学习型政党”到“学习型社会”,于中国和平崛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性思想文化转型的“精神基础”。人们欣喜地看到,“44次”已在党内产生相当的放大效应。仅以上海为例,在新近试行的《市级机关创建学习型机关评价指标体系》中,公务员每年要完成6-12本书的阅读,这是以制度方式“劝学”并“驱之从善”……总之,学习会使民族和全社会耳聪目明,于构建学习型社会,“44次”———中央政治局这个头带得好!
|
|